中港矛盾因奶粉 豈有國恥當商機

曾經勸喻國人「適應腐敗」的內地官方《環球時報》又發奇論,批評港府限制攜帶奶粉出境「出手過重」,希望港人「患難之中見真情」,將內地的奶粉危機當商機,而不要搞滑稽的「聯合國禁運」。這種將「國恥當商機」的論調,正應了內地網絡流行語:沒有最雷人,只有更雷人。

三月一日起港府對旅客攜帶奶粉出境採取限制措施,超過兩罐可被重罰五十萬元及監禁兩年。一石激起千重浪,此舉在內地激起強烈反響,理解者有之,反對者有之,主張對香港實施禁水禁菜報復者有之。適逢北京兩會開幕,奶粉及中港矛盾成為熱門話題,令當局相當尷尬,雖然有關部門並未直接作出評論,但因《環球時報》是官方喉舌《人民日報》轄下機構,來頭不小,該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批評香港限制奶粉出境小題大做,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央政府對港府「以下犯上」頗為不滿。

誠然,限制奶粉出境措施頗具爭議,在香港也不見得人人支持,惟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以內地人口之眾,對安全奶粉的需求之大,是彈丸之地的香港難以承受之重。不是港人不顧同胞之情,更不是港人因為中央政府的支持而變得「對掙錢懶惰和不敏感」,而是螞蟻搬家式的奶粉水貨活動嚴重擾亂本地民生與社會秩序,出招限制乃是迫不得已之舉,如果當局坐視問題惡化而袖手旁觀,那才是不負責任。

繼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之後,奶粉問題成為香港與內地對立的新火頭,這是誰也不願見到的。但中港矛盾的責任不在港人,也不在內地人,甚至不在令人煩不勝煩的水貨客,而在內地社會腐敗,官商勾結,以及因此引發的道德崩潰,誠信缺失。一個泱泱大國,造得出神舟飛船,卻造不出安全奶粉,實在是匪夷所思,無數國人被迫出境搶購奶粉,付出真金白銀卻落得「蝗蟲」之譏,這是中國之恥,是政府之恥,是民族之恥,官方傳媒不認真追究問題的根源,不深刻反省監管制度之弊,卻反過頭來對香港舉措「說三道四」,並要求香港將內地「人禍」當商機,大發「國恥財」,這才是真正的「滑稽」。

諷刺港人不懂得「掙錢」,拒商機於門外,恰恰反映內地「金錢掛帥」、將發展置於生命及健康安全之上的畸形價值觀。更令人側目的是,因臭名昭著的三鹿奶粉事件被貶的官員全部東山再起,或異地為官,或明降暗升,有的更復出兩次,還當上人大代表。當毒奶官員化身「人民代表」,當有人大言不慚地聲稱國產奶粉「九成九合格」時,誰會相信當局會真心反腐敗並整治食品安全問題呢?

腐敗不除,毒奶長存。內地食品安全問題愈演愈烈,同胞又淪為東亞病夫,有人說,中國人辛苦賺到的錢將來都會用來買藥吃,確是一針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