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癡肥天下瘦 只加不減徒招怨

清朝末年有一副著名的對聯諷刺官富民窮現象:「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指李鴻章等大臣利用修鐵路、辦實業的機會瘋狂斂財,富可敵國,而老百姓卻是三餐不繼,飢寒交迫。這一幕在今日香港重演,港府作為大股東的港鐵年年賺錢,年年加價,已成為民怨的源頭之一。

港鐵公布去年業績報告,除稅後基本純利逾九十七億元,計入物業發展利潤,全年盈利逾一百三十五億元,雖然較前年勁賺一百五十億元有所遜色,但仍然遠超外界預料。本來,外界認為港鐵去年地產利潤下降,將拖累整體盈利下跌一成至兩成,結果盈利僅輕微下跌百分之六點六。原因是,港鐵去年載客量再創歷史紀錄,加上票價上漲,鐵路沿線物業租金收入大增,減輕了物業發展利潤下降的影響。

港鐵又賺得盆滿缽滿當然是好事,環顧天下,可能沒有第二間公共交通機構能像港鐵那樣,年年收入豬籠入水。另一方面,港鐵賺錢未必因為經營有道,而是依賴市場壟斷地位,依賴獨有的盈利模式,過去是發展沿線物業,近年又有被指「搵笨」的加價機制。只要通脹率上升,港鐵就可以自動啟動可加可減機制「奉旨」加價,而根本不必考慮市民的負擔能力,也不必顧及服務質素。由於今年又將是通脹之年,不排除港鐵在賺大錢後再次根據可加可減機制,向市民獅子開大口。

可加可減機制自出生那一天起就充滿爭議,事實證明,可加可減已變成只加不減,變成打劫消費者的霸王條款。港鐵年年賺錢,年年加價,不僅加重基層市民的負擔,也帶頭掀起加風,引起其他交通工具及公用事業爭相加價,推高通脹,而通脹又成為進一步加價的理由,如此周而復始,沒完沒了。民脂民膏養肥了港鐵,這不是一般的肥,而是畸形的肥,是癡肥,港鐵因而成為官富民窮的典型象徵。

港鐵癡肥天下瘦,只加不減徒招怨。港鐵應該「減肥」了,檢討可加可減機制已經是無可避免。當局年前委任顧問公司對可加可減機制進行檢討,亦推出公眾諮詢文件,有意在加價機制中引入服務水平、公眾負擔能力、接受程度等因素,大方向固然正確,但檢討程序一拖再拖,港鐵昨日聲稱正與港府加緊商討,希望本月底有結果。其實,港鐵雖是上市公司,港府卻是絕對大股東,如果港府願意調整加價機制,對公眾利益作出承擔,根本沒有必要諸多藉口一味拖延。

本屆政府上任以來,由於施政動輒得咎,寸步難行,高官總是歸咎於社會政治化,眾口難調。其實,檢討港鐵加價機制是民心所向,做成了必大得民心,為甚麼港府不加把勁呢?港府要求其他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本身卻一再縱容港鐵加價,這與打劫犯要求別人遵紀守法,又有甚麼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