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反彈難維持 內循環背水一戰

中國內地最先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亦最先受控。次季內地經濟開始復甦,最新公布的七月份出口數據更遠勝預期。可是,此刻投資者誠然難以樂觀,皆因中美角力正不斷升級,加上隨着全球各地疫情高峰漸過,海外生產逐步復常,外部需求將會減慢,只怕出口增長的形勢難以維持。內地當局亦似乎作了最壞打算,提出以「內循環」國策應對危機。可是長期靠內部塘水滾塘魚,則經濟大局只能求穩定,難復高增長,只怕往後惠港「北水」難繼,對外的「門戶」角色又無可作為,香港經濟尚有何出路?

內地七月份出口以人民幣計價大增逾一成,部分原因是年中以來全球多地疫情反彈,復產受阻,故對進口物資仍有一定的需求,惠及較早復產的內地製造和出口業。

之不過,隨着近期海外疫情轉緩,不少地區都開始恢復生產,再加上近期美元匯率受壓,人民幣轉強,一定程度影響內地出口競爭力。此外,中美角力升級,兩地企業都在觀望事態發展,以防影響兩地的產品進出口,故都放慢相關的生產甚至煞停投資。種種因素影響之下,可以預見未來數月外部需求將會放緩,出口業不無挑戰。

美國正拉攏西方陣營圍堵中國科技和金融業,全力壓制中國的經濟發展,相信在十一月美國總統大選前,打壓力度只會加大。但說到底,外部需求並不控制在內地當局手上,作出反制固然是國家尊嚴,積極做好自己,強化內部需求,確保市場運行暢順,持續推動改革和開放市場,強化周邊地區聯繫,才是重中之重。畢竟十四億人口生計搞得好是需求,搞不好就成重大負擔!

事實上,無論是科技抑或金融領域,中美脫鈎的趨勢鮮明。美國為首的反華陣營能有多大,要看美國的本事,也要看中國是否切實開放市場,讓外資公平安全投資內地。始終國際關係離不開一個「利」字,須保持到一定的對外經貿聯繫,「內循環」才不至於走進關門吃草的掘頭巷。

國際形勢嚴峻,內地經濟不明朗因素增多,香港處於中美夾縫之間,處境更加難堪。過去充當外資進入中國的門戶與橋樑,可如今美國要趕絕中國,中國亦傾向以「內循環」抗美,香港這個「中介人」還能有多大作為?未來得加強與沿岸周邊地區經濟融合,增強「地域化」來補足「國際化」褪色的影響。降級發展固然令人神傷,奈何回歸以來香港的老本有出無入,七百萬人要生存,就得放下身段,思考出路,及早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