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巨企勢「疫」市坐大

新冠肺炎下,許多美企需要申請破產,或者因為龐大債務而需要縮減規模,反觀現金充足的大型企業不但可存活下來,更可望隨着經濟復甦攬下更大市場份額,以致大型科企和零售商進一步坐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預期,大型美企將獲得更大市場話事權。

潛在贏家包括流動性充足、俗稱「FAANG」5大科技股的Facebook(Fb)、亞馬遜、蘋果公司(Apple Inc.)、Netflix和Alphabet,大型零售商如沃爾瑪和Costco亦可望跑出。反之,輸家如百貨公司J.C. Penney、服裝品牌J.Crew和租車公司Hertz已在破產法院聚首。

中小公司財政弱 恐出局

邊際利潤微薄的中小型企業處境最危險,雖然當中很多取得政府援助,但如何適應疫後的轉變仍是問題,經濟師預期,將有數以萬計企業失救。對於大型的上市公司而言,小型競爭對手「出局」可藉機吞下其市場份額和盈利。

早於疫情爆發前,許多經濟學家對於企業規模過大,以致主導行業甚至阻礙競爭愈益感到憂慮。萊斯大學教授格魯利翁2018年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過去20年美國有超過75%的行業,主要市場參與者的市場份額呈現擴大。

市場更多地集中在少數市場參與者手中,容易造成競爭減少,以致工資下降、商業投資減少和經濟增長放慢。這亦會帶來更大的供應鏈受阻風險,如4月美國一些製肉工廠關閉,威脅當地肉類供應,迫使總統特朗普用緊急權力要求重開,正因3家公司泰森食品、JBS和Cargill控制美國近三分二牛肉供應。

破產及發債集資激增

歷史顯示,經濟衰退會導致市場整合,因財政較弱的企業會被迫退出。這情況在今次危機中可能更顯著,因經濟滑坡程度前所未見,加上許多企業承做了大量債務,容易出現資不抵債。截至今年8月17日,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破產個案達到破紀錄的45宗,較2009年同期,即金融海嘯期間的38宗多,並較去年同期的18宗多逾一倍;同時,多達157家負債超過5,000萬美元的企業申請破產保護,普遍預期數字之後進一步上升。

聯儲局致力維持資本市場流動性下,截至今年8月底美企發行約1.919萬億美元(約14.96萬億港元)企債,較2017年全年的1.916萬億美元紀錄還要多,企業如郵輪營運商嘉年華集團,即使長期業務前景未明朗,仍能發債集資。

無法通過資本市場融資、需以自己的資源和銀行貸款支撐的小型企業,或出現破產潮。4月份一項針對小型企業調查顯示,受訪者每月開支中位數逾1萬美元,但手頭現金不足一個月開支。

惟並非所有經濟師都認同市場更高度集中是壞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David Autor指,所謂的星級巨企能蓬勃發展,是因為這些企業較競爭對手更具生產力。可預期疫情將導致商界「富者愈富」,財富和生意加速從小型企業轉移至大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