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型科技股迭創新高之際,中港亦不遑多讓,愈來愈多中資科網巨企在港上市,恒生指數公司因應市場需求推出恒生科技指數,配合內地科創板行情火熱,投機風氣愈演愈烈。也許,在疫情嚴峻下,科技股帶動股市炒風,所帶來的財富效應可以為政府財政、商業周轉和消費市道減壓,但過度依賴資本市場炒作,有如食興奮劑減痛,治不了病之餘,還會嚴重透支未來,泡沫終必爆破,只怕升得愈高,跌得愈痛!
恒指公司最近公布恒生科技指數詳情,在三十隻成分股當中,中資科網企業佔了絕大多數,與其被俗稱為「港版納指」,倒不如直接說成「中國科技指數」可能更為貼切,其中首十隻成分股已佔了逾六成半比重,而排在榜末的幾隻成分股,當中不乏虧損、或市盈率逾二百倍的毫子股。這個格局很容易會因幾隻龍頭股舞起而過度投機,繼而放大了整體升勢,激化泡沫。
由於內地亦積極拓展科創板,使不少中資科技股選擇兩地同時上市,可以預期港股與科創板的聯動性會愈來愈大。過去AH股本屬同一家公司,A股估值可以較H股享有雙位數字溢價,皆因兩地市場供需不同,內地投資需求可以用「餓狼」來形容,在缺乏沽空等完善對沖機制下,海量資金只有單邊買上、鬥癲鬥狂,散戶多抱勇者得勝的心態投機參與。
相比之下,香港早與國際接軌,有完備對沖機制,要亂來也較難,如是者,同一家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可享有超高估值,於港股的估值雖然較低,但某程度上也會被抬升。到底國際資金如何看待這個現象至為關鍵,若然估值去到較美國科技巨企還要高的水平,那遭國際資金否定是早晚的事,故港股這輪升浪確實福禍難料!
事實上,歐美等領先科技企業旗下產品能靠全球應用而取得成功,內地領先科企則是透過政府所賦予的壟斷地位,在官方規劃和控制的市場下取得成果。若內地兌現開放市場的承諾,理論上該些獲政策支持成長的巨企,所面對的外來競爭只會多而不會少,這風險不能掉以輕心。
隨着香港推出「港版納指」,押重注做大科技板塊,長遠是危是機,關鍵在於能否真正吸引更多國際級頂尖科企赴港上市,再匯聚全球專業投資者一同參與。若只淪為高度依賴內地單一市場,再「塘水滾塘魚」式瘋炒相關衍生工具,離不開投機本質的話,最終財來財去,又不知要蒸發多少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