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開放存風險 整合強化迎挑戰

內地加速開放金融市場的步伐未有因疫情受阻,年內外資進入金融業的准入限制會消除,意味金融機構將面對世界級競爭,首要任務自然是整合強化競爭力。可凡事「欲速則不達」,尤其須注意放寬金融機構混業經營,以自製本地「航母級」機構來抗衡外資的做法,長遠或令金融系統風險升溫,必須謹慎行事!

今年是內地金融業全面開放元年,自七月廿三日起,外資准入限制將全面取消,其特點是非單在股權比例限制方面全部開放,就連相關業務限制亦取消,讓外國金融機構實現「雙准」(准入與准營)。誠然,在中美角力下,此時此刻加大開放市場力度,正好能吸引全球資金,以抗衡美國封殺,尤其目前全球經濟正處疫後低潮,資金氾濫但缺乏出路,內地作為最先走出疫情的市場,實在有望為引資創造有利條件。

過去多年,內地金融業在政策保護下成長,尤其券商行業發展相對分散,惟隨着市場全面開放,「保護傘」將消失,故「強強聯合」論調甚囂塵上。最近再次傳來內地兩家最大的券商謀求加快合併,以成就一家規模逾六千億元的行業巨擘,媲美華爾街大行,而緊接其他逾百家本地券商,亦圖以行業整合自強來應對外來競爭。另有消息指,內地也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首批試點包括兩家四大國有銀行,規模足以與外資投行分庭抗禮。

之不過,凡事有所謂「過猶不及」,容許銀行混業經營券商業務,就涉及到跨行業監管風險的問題。猶記得○七年美國次按危機,正正就是當地金融業放任混業經營所埋下的惡果,致使其後需要進行世紀級規模的大型金融監管改革,影響一直至今,其經驗值得借鑑。過去大型國有銀行具有壟斷地位,早已涉足保險、金融租賃等領域,若未來獲放行涉足證券業,雖是最能快速打造本地超級金融巨企的做法,既可應對外來競爭,亦可解決市場化下銀行業盈利能力下降的問題,但如何完善監管體系和法律法規,以應對複雜的監管風險,同樣重要,尤其是「大得不能倒」的教訓。

一五年內地股市大冧,反映金融市場裏,無論是系統、監管、業界操守、企業訊息披露,以及投資者行為皆不成熟。五年後的今天,內地要加大開放金融市場,不再拒外資於門外,到底是福是禍,還須看執法和監管水平能否與時並進,否則開放可以變成引狼入室,令一眾散戶成為群鱷「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