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股市七月以來狂飆,滬、深兩市成交激增,散戶熱情堪比一五年A股大時代,惟就在A股熱烘烘之際,透過互聯互通入市的外資卻頻現淨流出,明顯是趁高沽貨離場。有基金經理不諱言,目前正是撤出A股之時,轉至其他更具潛力的新興市場。面對外資抉擇,內地資本市場能經得起考驗嗎?無論是政策制訂者抑或參與者,都值得反思。
回看內地滬綜指由三月低位彈至七月高位,累積升幅逾三成;深成指同期累飆四成七;科創板更誇張,新股首日掛牌動輒升幅以倍計,表現令人咋舌。昨日香港亦湊熱鬧,披露「港版納指」詳情,同時再有科網巨企宣布啟動港滬兩地上市大計;本周上海也會公布滬綜指編制修訂方案,周四將宣布科創50指數和成分股。顯見兩地正全力吹捧科技股相關指數和產品,欲唱雙簧式搞活資本市場。惟值得關注的是,外資有趁好消息出貨之兆!
事實上,自七月下旬以來,已見到互聯互通北向頻錄得資金淨流出,外資「頭號」愛股貴州茅台雖然年內股價累升逾五成,但最近五個交易日由歷史高位急回最多逾一成,市值蒸發逾兩千億元人民幣。可見巨量升幅當前,散戶熱情澎湃,反促使重視風險管理的外資選擇「割禾青」。
誠然,內地雖是最先走出疫情的地方,但無論是股、樓等主要資產價格,已頗大程度反映復甦憧憬;反觀,其他新興市場第三季也逐步走出疫情高峰,復甦潛力相對較強。適時檢討估值調整資金市場分布,本來是機構投資者的慣常策略,問題是近月市況急升由政策「出口術」主導,吸引了大量散戶入場接火棒,如今外資言退,就須警惕了。若內地維持不了「健康牛」,市況大幅調整,搞不好財富效應之餘,更會弄巧反拙再次損害散戶信心。雖則說目前外資在內地股市的份額仍相對較低,退場影響不至於太大,但若A股維持散戶及政策主導,塘水滾塘魚,不見得有好結果。
說到底,官媒「出口術」助長散戶全情投入瘋炒的場面,促使大量資金追逐有限的資產,令價格短時間內嚴重偏離實際價值,只會好事變壞事,嚇跑長線資金。要擺脫這個爛局,一則要避免再由官媒主動盤活股市,干擾市場運作;二則要加強投資者教育和市場基建,如訊息披露,並增加投資渠道,鼓勵理性投資,並嚴防違規資金入市亂炒;最後當然是加倍努力做好經濟基本面,所謂「有麝自然香」,外資自然不請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