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疫情依舊來勢洶洶,全球投資者卻恍如視而不見,沉醉於科技股投資熱潮。雖然有別於千禧年泡沫,眼前的新經濟產業盈利能力強化、可持續發展前景來得堅實,但不等於可任由資本市場過度炒作。奉勸監管當局別只管迎合市場需求推出科技相關的新產品,須明瞭要適時檢討訊息披露、強化監管機制和投資者教育,以確保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乃責之所在!
相比起二○○○年科網狂熱,如今全球科技股實力提升,尤其是美國科技巨擘手執全球牛耳,盈利能力舉世矚目,增長前景能見度高,就連美國「股神」都摒棄分散風險的原則,大比重投入單一科技巨企。及至經歷今年疫情,網絡消費、娛樂、在家工作等習慣更趨普遍,為科網企業帶來更大發展空間,更令相關股份變成「疫市」新寵兒。
事實上,科技創新已成為一國之力的重要指標,而有關發展須有龐大資金支持。之不過,不能忘記的是,所謂「新經濟」普遍缺乏前車可鑑,往績欠奉,當中不少技術只處於開發狀態,能否取得成果,進入商業化進程實在充滿挑戰。若涉及安全領域的,更要面對政策監管、甚至政治風險。這麼多年過去,中國尚面對缺「芯」之苦,正好說明即使經歷漫長研發周期和巨資投入,也不能確保科研碩果甚豐,畢竟實力須踏實經營,浮誇只會自欺欺人。
中國科技發展與歐、美、日等存在差距,如今主要是憑藉「獨市」應用環境來支持超高估值,再透過這些動輒以萬億元計市值的重磅科企來帶動指數上升。但說到底,這些中國科企當中,能具備美國同業的深度和廣度是十指可數,當然,發展存在差距不等於永不能獨佔鰲頭,但需要時間、資金、人才、知識產權保障和市場應用來配合,不能一蹴而就。資本市場的配合可以支持科企發展,但演變成對科技股的過度炒作,則誠非好事。
如今各地經濟備受疫情衝擊,傳統產業發展舉步維艱,各地政府樂見新經濟投資熱潮能改善資本市場氣氛,產生財富效應帶動內部需求。可同一時間,當局也須因應科企發展特色,着手強化市場機制,加強估值和營運指標的相關訊息披露,以讓投資者能及時權衡風險,並透過教育加深風險認知。
誠然,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長炒長有,才能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乃市場之福。一哄而上、盲炒概念、快上快落,最終泡沫爆破,只會重複失敗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