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資本力挺港 打鐵還須自身硬

去年香港社會極端動盪,今年又遇上世紀大瘟疫,防疫失策令本地疫情一波比一波嚴重,經濟傷上加傷,再加上中美爭霸,香港慘變磨心,本來港股的基調是何等差劣,幸多得源源不絕的內地資金及企業來港投資和上市,挺住金融支柱和資產價格,最少穩住經濟半邊天。雖然刻下香港獲紅色資本持續流入,但經濟要重新出發,還得靠自己爭氣。若港府的施政劣風不改,只怕恨鐵不成鋼,東方之珠暗淡無光,又能怪誰?

先看看一系列數字,香港今年第一至三季的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分別跌9.1%、9%及3.5%,由於第四季爆發第四波疫情,防疫措施在適逢聖誕旺季下又再收緊,已不能寄予厚望,勢再創史上最長衰退。再看就業市場,9至11月失業率達6.3%,約24.4萬人待業,預計10至12月必定再升。

由此可見,本土經濟景氣沒有最差,只有更差。可看看港股,今年以來恒生指數雖較波動,但截至昨日為止,僅較去年底低3.6%,且下半年股市成交甚為活躍,今年8月中旬推出的恒生科技指數更累升17%,金融市場基本上保持穩定,為投資者打下強心「疫苗」。究其原因,就是內地投資者年內淨買入逾6,000億元港股,料創「互聯互通」機制啟動以來的新高,再加上在中美經貿戰的背景下,大量中企選擇以香港作為海外上市首選地點,不少中國科技巨企陸續落戶,鞏固了港股作為中國納斯達克市場的地位,吸引全球風險資金流入參與,為經濟帶來「活水」。

因此,縱使政治局勢令今年資金出逃的恐慌一度成為熱門話題,但最終在金融市場保持暢旺下,資金仍不斷流入,憑着中國經濟的增長故事,港股始能參與到全球超低息及無限量寬下資產泡沫的盛宴。

當然,有得必有失!本地經濟景氣差,港資經營艱難,在經濟的主導地位漸漸被財雄勢大的紅色資本取代。無論是金融、地產、公用等主要領域,都見到中資的身影。這既代表着世代財富轉移,亦代表了香港經濟結構對內地的依賴程度更深。面對中美爭霸,新一屆美國政府料取道聯盟戰略制華,香港要抵抗外部不穩,相對具把握之途,離不開加強地區經濟融合的方向。

問題是以港府現有班子的施政水平而言,連基本民生都做不好,莫說要團結港人把握發展機遇。畢竟凡事沒有必然,最怕有一天就連中資都對在港投資不再感興趣,香港還有藥可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