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累本港社會動盪,市況轉差,近日接連有大型新股決定擱置上市,涉及潛在集資額近900億元。事件不但反映投資者對後市信心薄弱,更預示經濟危機加深,衰退到來的時間或遠快過大多數人的預期。
市場原估計,若香港新股順利魚貫掛牌的話,今年總集資額有望傲視全球,惟目前如意算盤勢敲不響,面子事小,潛藏危機事大!今次有大型新股上市失敗,主因之一是國際資金力圖壓價。如果市場是「水浸」的話,肯投資的人比比皆是,為何要壓價呢?這在在反映國際金融市場並非如想像般資金充裕,投資者手上的彈藥談不上鬆動!
事實上,縱使美股近日屢創新高,但數據也顯示,今輪升浪絕不全面,僅靠數隻大型科技股支撐,環球其他股市更是乏善足陳、搖搖欲墜。以香港為例,目前恒生指數距離歷史高位仍相距逾一成,整體成交額更縮至數百億元。所謂一葉知秋,大型新股觸礁絕非偶然,不僅反映香港市場遜色,更印證着全球宏觀大勢已變。
誠然,今次接連有新股集資褪軚,或多或少影響到潛在新增就業職位。若連同近期有歐資大型銀行宣布裁員1.8萬人、美資車廠狂炒1.2萬人等,形勢真未許樂觀!全球擁有36個成員國的經合組織近日就警告,在貿易戰持續升級及企業減少投資的雙重夾擊下,就業前景嚴峻。該組織提到,投資者要留意兩個數字:第一個是兩年前,即一七年,全球貿易是增長5.5%,目前降至僅增近2%,歐洲一些地區已接近零增長;第二個數字是投資,一七年全球投資是增長逾3.5%,目前增長低於1.7%。
資料顯示,每個國家直接及間接涉及到出口的職位是超過三分一。換言之,出口不振是拖累着每個國家逾三分一的「飯碗」,即是說,在可見的未來,現有職位會減少,尤其在失業率偏高的歐洲。企業投資減少就更易理解了,就是新職位將會驟降!若把兩個數字加起來,就是一方面職位被削減,另一方面新增職位又少,只要貿易戰持續得愈久,失業潮就愈快降臨。
事實上,觀乎內地汽車銷售截至六月已連跌12個月、被視為「亞洲盛衰溫度計」的新加坡次季經濟按年僅增長0.1%、南韓正受日本限制供應關鍵科技原材料之苦、印度降雨量不足影響農產品及經濟動力等,香港周遭可謂四面楚歌,作為外向型經濟,更難獨善其身。投資者切勿認為大型新股擱淺只是雞毛蒜皮的事,須認清大戶「手緊」預示着環環相扣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