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港股刮起一陣歪風,市場矛頭直指所謂的上市「啤殼」搵快錢,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開腔指,正與證監會研究規範借殼上市,擬透過改革監管以保證香港整體上市公司的素質,算是監管大員一次較高調明確表示着手針對「啤殼」問題。
新股上市的原意,是讓企業在公開市場籌集資金應付業務發展,與公眾股東一起分享業務發展成長的商機。由於新股上市前涉及一定的上市費用,上市後每年亦要維持基本的管治架構及繳付上市費用,基本上上市公司都有一個如底價般的「殼價」。
對於無心戀戰的大股東(殼主),可藉選擇出售持股套現;對小股東而言,即使投資有誤,除非公司已到資不抵債等較難收拾的局面,否則公司成功賣殼,未嘗不是一條逃生的後路!至於殼股買家,亦可藉借殼為資產找到上市的捷徑,可謂各取所需。
不過,近幾年有心人睇準上市公司的「殼價」商機,又利用創業板轉板機制的不足,主動提供由組織上市資產、申請上市、到安排預售「殼花」、配對殼股新主,繼而透過公司出售資產讓殼主金蟬脫殼等一條龍服務,成就金魚缸新興的「啤殼工業」!簡單說, 這類上市活動目的只是為了「啤殼」,掛牌不久業績就大走樣,極速易手,總之面目全非,小股東蒙在鼓裏猶如墮入騙局。
這種刻意「啤殼」的行為,既非為公司融資應付業務發展、買賣殼股的交易小股東知情不多,權益自然未能獲得保障,是完全扭曲了企業上市的原意。這種歪風長此下去,只會令港股變成一個啤垃圾殼股的市場,影響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聲譽。可惜財金官員似乎並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只顧吹噓香港成為全球最大集資額的IPO市場,卻忽略重量不重質的做法將帶來沉重代價,豈不令人擔憂?
問題既已出現,就得盡快解決,但最忌「過猶不及」。香港既奉行自由市場原則,針對啤殼問題,若一刀切將上市規例收得太緊,便違背了透過檢討,完善機制促進市場發展的目的,也妨礙了優質企業正常上市集資的路途。
事實上,監管機構要在保障投資者權益和保持香港市場競爭力兩者間取得平衡,可透過檢討上市審批工作,完善披露及除牌機制,加強對那些已上市但沒有實質業務、目的只為「啤殼」的企業作出規管,確保市場公平、公正、公開,健康發展,這應是檢討工作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