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似喘穩 難題重重在後頭

內地昨公布多項經濟數據,雖然次季整體經濟增長按年放緩至6.2%,為廿七年最差的一季,但單計六月,總體數據全部好過預期,反映貿戰升級未見太大影響,令市場鬆一口氣。不過,若細緻地看,經濟增長合乎目標與進口急跌不無關係,加上在債台高築下,「去槓桿」難度依舊嚴峻,結構問題仍待解決。

內地經濟一向以「三大指標」力撐,即出口、基建、消費。六月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增9.8%,創十五個月新高,好過預期及五月的8.6%增幅。總結上半年,消費升幅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1%。惟若回看去年全年,消費貢獻率為76.2%,較一七年大幅提高18.6個百分點。換言之,按比例計,目前的消費比重僅略高於一七年,反映民眾花錢意欲沒有太大提升。

基建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按年增5.8%,亦勝預期,增速較一至五月提高0.2個百分點。當中,以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速最顯著,按年大增10.4%;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更達13.5%。換言之,內地的「基建」已不是修橋補路,而是轉至高科技為主,盡顯自主研發的決心。

接下來就是今次經濟增長主力──進出口,上半年出口達7.95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6.1%;進口為6.72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僅增1.4%。由於經濟增長方程式是進出口相抵,令順差達1.23萬億元人民幣,按年飆41.6%。

由此可見,內地經濟數據雖然優於預期,整體增長亦符合市場所想,但或多或少是因進口急跌。這不但反映貿戰令內地消費偏好國貨,同時印證科技原材料及零件需求急降,背後可能是全球對科技產品需求減少,亦可以是科技戰讓內地企業先去庫存及供應鏈生變。若是後者的話,中國未來進口需求可能會突然增加,恐礙及經濟增長,令上半年享受到的「紅利」消失。

與此同時,在「去槓桿」影響下,今年上半年內地企業債違約額飆逾兩倍,突破600億元人民幣,為紀錄新高,若速度持續,全年恐逾1,200億元人民幣。再者,今年內地即將到期或持債者可強制發債人贖回的企業債規模約6萬億元人民幣。若堅持「去槓桿」,在所難免要犧牲部分經濟增長,因企業難以同時嚴控債務,又作大額投資。

暑假到了,市場上多了一批畢業生,近日有報道指,即使在內地著名學府熱門學系畢業,也不能保證找到工作,情況為五年首見。面對種種難題及貿戰未解決,投資還是小心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