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先後有大型國際金融機構宣布裁員,規模之大是○八年金融海嘯以來首見。這反映全球經濟轉差、金融監管趨嚴,加上來自虛擬銀行等的挑戰,國際金融業挑戰甚大。在全球金融市場債務風險不斷積聚,企業重組業務為抗逆作準備亦無可厚非。最怕是全球央行再次揮動減息大棒,槓桿反彈激化泡沫,最終一場金融風暴可能無可避免!
德國龍頭大行近日宣布耗逾七十億歐元的重組計劃,包括關閉蝕錢的股票交易業務,並在二二年前裁減約一萬八千名員工。言猶在耳,又傳來另一家法國金融機構宣布大削亞洲股票研究團隊編制。消息似乎已為國際金融業一場大型風暴揭開序幕。
全球經濟持續放緩,各國央行為了力挺經濟,都傾向較寬鬆的貨幣政策,減息潮正在醞釀,銀行貸款需求疲弱,企業信貸質素下降。此時此刻,央行放水只會激化高槓桿與資產泡沫惡性循環,就如一個死結,難以解開。
自金融海嘯之後,各國收緊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及至去年,美國總統特朗普放鬆了中小型銀行的監管。惟這並未有成為全球新風氣,皆因這關係到系統性風險,並非每個經濟體都能承受。以中國為例,地方政府與企業高槓桿的遺害甚深,這幾年官方都致力在去槓桿。可內房企業的債務經歷瘋狂膨脹過後,規模已大得不能倒,變相綁架了銀行。近日有消息指,內地監管部門要求銀行收緊房貸,似乎是要避免一邊放水救經濟,一邊又助長了內房炒風,加重金融系統性風險。銀行既要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亦要面對來自監管部門的壓力,經營情況何等惡劣,大概內銀板塊的疲弱表現,已足以說明情況。
此外,隨着金融業更廣泛應用創新科技,行業經營模式轉變亦為業界帶來新的挑戰。精簡人手,加強科技研發是大勢所趨。在貿易保護主義大行其道,國際貿易量下跌,金融機構主動調整資源,集中服務本土企業,更好的服務本土實體經濟,亦為生存之道。
洞悉投資風向的大型國際金融機構開始動手收縮,香港和內地的金融機構亦應該感受到逆風的來臨,主動規避風險。投資者且別奢望中美在稍後時間減息放水催谷經濟,可以為投資市場帶來榮景;相反,再次放水證明經濟狀況差勁,再減息放水的作用只怕會不斷遞減,充其量只能看待成換取時間去槓桿和減泡沫,疏導系統性風險,將金融風險威脅所帶來的震盪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