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一片睇淡中,內地第三季經濟增長百分之七點三,雖略好過預期,但同時確認經濟再度下行。這個增幅是依靠或明或暗的刺激措施在多方面護航,因此值得深究的是,究竟百分之七點三是如何達致?安度第三季之後,第四季及往後又如何呢?如果要擺脫不斷靠刺激措施來維持增長,新的增長亮點是甚麼?
內地經濟向來有所謂三個火車頭,分別是投資、外貿及消費。綜觀第三季表現,固定資產投資所佔的份額仍然最大,可是按年增速不斷放緩至百分之十六點一。以這個幅度,不難達致目前的經濟增速,問題是背後明顯依靠政府推動的鐵路基建投資。而且以逐個月的環比計算,九月份固定資產投資的按月增幅已縮至百分之零點七七,如果未來繼續以這步伐前進,明年經濟增長便不樂觀。
相對而言,外貿反而有一點驚喜。今年以來內地進出口表現十分反覆,踏入九月份終於看到可喜的增長,相信亦是令工業增加值能夠從八月份的低位反彈的原因,這從工業增加值中的出口交貨值按年上升逾一成可印證,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不過,在後金融海嘯時代,進出口時好時壞,而且歐元區這個世界最大經濟體正步向衰退,外貿已不再是帶動經濟增長的有力保證。
在三個火車頭之中,零售消費表現看來最平穩,就算增幅有上有落,今年以來大致維持在百分之十一至十二的區間,成為支持經濟增長的支柱,對第三季經濟增長的貢獻更超越了固定資產投資。不過,零售消費的規模只及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一半多些少,而且平穩增長背後意味着沒有爆升的動力,恐怕有排也難望擔起推動經濟的大旗。
當前這三大傳統增長原動力,要不是繼續下行,要不就是沒有大升空間,如果不想再大量增加資源投入,唯一的出路便是在相同投入之下增加產出,創造更大的生產總值,方法是提高市場效率。在固定資產投資層面,要把資源投放到更具效益的產業中;在消費層面,增加社會保障令民眾有更多閒錢用於消費及服務上。
可惜現在仍有很多人眷戀大規模放水以投資刺激經濟,在短期內或會有效,但一味大搞重複建設、任由產能過剩和庫存積壓,創造生產總值的功能很快便會報廢。其實,要找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不一定要全靠新興產業,傳統產業一樣可以,但前提是要一個有效率的市場經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