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背負內憂外患進末季

港股走完第三季,恒指按季下跌二百五十七點,如果不是最後兩個交易日撞正「佔中」累跌逾七百點,或許季尾埋單時可力保不失,可見佔中對股市的短期走勢影響明顯。不過,恒指在九月初觸及今年高位以來便一直輾轉向下,從趨勢看,長期負面因素應是來自內地經濟出現下行壓力,本地的示威活動屬於雪上加霜。如果內憂外患兩股力量繼續合流,第四季確實麻煩。

綜觀恒指五十隻成分股,中資股佔超過一半,由於業務都在內地,這些股份肯定最受內地經濟表現不理想所拖累,受佔中波及的機會反而較低。至於餘下少於一半的非中資成分股,則肯定要面對本地政治風險驟增,影響卻非一面倒,較大問題的應是業務較集中在香港的公司。

其實,就算是以本港為基地的上市公司,也要從兩個不同層面看待。由於政治活動有頗強的地域性,上市公司業務「本地化」愈強,即是必須在本地進行或本地消費,不能對外出口的,問題看來最大,當中不只涉及受影響地區的商舖生意,還有當政治事件持續下去,也有可能令消費心態或市場氣氛起變化。零售、地產及收租股都屬「本地化」很強的一類,難免首當其衝。

在恒指成分股中,也有不少銀行股是以本港業務為主,營運模式卻並不太過本地化,因為資金流轉其實十分國際性,而且不同地區的營業網點可以互補。不過,這只是短期而言,當政治爭拗遲遲無法解決,甚至趨向惡化,資金調動和借貸需求可能有變,持續時間愈長,對業務愈是不利。

由於政治事件一定程度上屬突發性,港股的跌浪卻已有一段時間,持續弱勢應歸因於內地經濟在八月過後再度出現下行。在中資藍籌股中不乏內地銀行、內房、消費及資源股,全部與內地經濟放緩衍生的投資降溫、內需不足、壞帳頻生等扯上關係。這些原因正是導致港股在第三季下半段,不肯跟隨外圍上升,反而跌得更深更狠。

滬港通啟動無疑是港股在第四季迎來的一件大事,可是內憂外患繼續伴隨底下,這個新交易機制不但未能給港股添勁,反而可製造更大下行壓力。雖然內地經濟仍有隱憂,但一些A股畢竟比H股便宜,投資者如無意清倉,沽H股再北向買A股會較划算。至於一些本地藍籌股,本應對內地股民有吸引力,卻有可能因為政治爭拗持續,拖累極之本地化的生意,令投資者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