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力壓不了 穩樓價陷兩難

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公布的八月份樓價指數,進一步攀上新高,而且按不同面積單位分類的數據更顯示,樓價升浪有擴散趨勢。市場之前的焦點多落在中小型單位之上,其實中大型單位樓價亦已發力上升,按年錄得的升幅,大部分是在七及八月實現。由於這些都是滯後數據,在「佔中」引發的爭拗未明朗之前,相信樓價升勢會暫時收斂,供需矛盾卻依然尖銳。

政府明明已大力加推土地,一手住宅供應未來三至四年有逾七萬個單位可售,預期供應增加,樓價為何不跌反升,並且開始擴散?背後原因相信是,政府在幾年前實施逆周期需求管理措施後,部分被壓抑的購買力終於按捺不住要入市;同時未來的住宅新供應,看來亦難滿足購買力一擁而出的需求。

究竟有多少購買力因收緊按揭及辣招稅而被壓抑下來?從土地註冊處買賣登記數字,可推敲出大概輪廓。在一○年底首次推出額外印花稅後,一一年的一、二手買賣登記跌至八萬多宗,按年減少近五萬宗,一二年大致維持相近水平。到一二年底及一三年初先後推出加強版額外印花稅及雙倍印花稅後,一三年整體登記再減少逾三萬宗。換言之,幾年來被壓抑的購買力數以萬計。

由於幾年間樓價未顯著下調,購買力不願再等並選擇入市,這批需求不難刺激樓價上升,而且不限於細單位,中大型單位被壓抑的購買力顯然亦已出籠。此外,今年推售的一手單位,就算如市場所料達萬六伙,亦只較以往平均水平多一些,肯定難滿足購買力復出時的需求。不過,並非所有潛在買家都有能力克服辣招,只好暫時租樓住,難怪租金亦步亦趨。

金管局曾形容物業市場的失衡狀況可能持續一段時間,等於承認供不應求的事實,如再推出辣招控制需求,只怕幫助不大,令被壓抑的購買力更反感,千方百計入市。其實,治本方法始終是增加住宅供應,問題是土地供應面臨很多障礙,短期難滿足被壓抑的購買力及其他新需求。差估署的數字凸顯穩定樓市措施已陷入兩難。

當然,資產價格必然受政局變化影響,樓市亦不例外,由於「佔中」未知如何收場,市場已傳出零星減價成交個案。若事態惡化令市場氣氛大逆轉,相信樓價回調的壓力更大,可是這絕非治理樓市失衡的良方,產生的負面效應既無助解決住屋需求,更會對經濟造成極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