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罷課、佔領中環、全民抗爭、雨傘運動,已經持續了二十多天。在北京「不妥協、不流血」方針規限下,香江府衙不斷使用軟硬兩手,出盡法寶,動員「自己的基本群眾」打輿論戰。儘管形勢出現過多次反覆,但仍然沒有達到「最後清場」、「平息事件」的目的,整個事件的前景依然陰晴不定、吉凶難料。
對此,香江府衙的輿論戰主打兩大方面:一是「佔領行為」絕對違法;二是「佔領行為」已經嚴重破壞社會秩序,嚴重影響交通、民生和經濟,令人民生活極為不便,令香港蒙受巨大損失。
「佔領者」、示威者對此的回應是:承認自己的行為已屬「違法」,但「責不在我」,而是因為當局一直「龜縮」,不肯出面「公開對話溝通解決問題」。對「佔領」行為造成的社會不便、民生和經濟受到影響,「佔領者」、示威者一方面表示「歉意」,一方面認為自己是為了在香港「爭民主、爭普選」的正義之舉,是「社會進步無可避免要付出的代價」。他們認為,這方面的「損害和影響」,應該由政府負起主要責任──負起積極解決問題的責任。香江民眾應該支持他們的抗爭行動,向政府施壓,爭取早日解決問題。
這兩股截然不同的民意和輿論,各有社會基礎,行之已久,難解難分,但都不能實際解決問題──「佔領」問題和政改分歧問題。對此,大家已達成共識:今次風波和警民角力是政治問題,不是單純「治安」問題。治安問題只是「表」,政治爭拗才是「裏」,因此,政治問題政治解決才是「正途」。否則,就算強力流血鎮壓、武力清場,也只能獲得一時的表面「治安」恢復正常,政治問題還是未能解決,「佔領者」、示威者還會再來,「治安」還會失控、生亂。
引發今次巨大風波的政治問題是甚麼?眾所周知,就是對今次政改、普選二○一七年行政長官的方法有巨大分歧。全國人大常委會「八三一落閘」決定,和「佔領者」、示威者「公民提名」、「真普選」的訴求,根本水火不相容。
經過半年的首輪政改諮詢「溝通交流」,雙方愈企愈硬,愈鬧愈激。尤其是北京「吸取」了二○○三年二十三條立法和二○一二年「反國教」的經驗,要一洗妥協讓步之「前恥」,根本不考慮預留任何「退路」和「空間」,持續強攻,雖說在「氣勢」上壓倒了反對派,但同時引起香港「爭民主力量」的強烈反彈,「硬碰硬」終於碰出了一場大風波。
風波驟起,博弈二十多天勝負難分。雙方都試出了對方的「決心和意志」,試出了對方可承擔的風險和底線,知道單單靠簡單的「治安」手段解決問題完全不對路,在警民對峙的消耗戰中,當局要付出的成本遠遠大於「佔領者」、示威者。因此,拖下去、耗下去,當局甚虧,對症下藥之道只能是政治問題政治解決。
常言政治是妥協的藝術,沒有妥協就不是政治解決問題,一切都成了空話。因此,如果雙方真心而不是假意「政治問題政治解決」,就只能作出相互妥協讓步的準備。事在人為,如果雙方有妥協退讓、政治解決問題的誠意和準備,再硬的僵局也有破解的可能。有道是「活人還能讓尿憋死」嗎?政治還能讓所謂原則、立場、決定憋死嗎?
當年中美交往,因台灣問題涉及主權的僵局何等難破,既要面對問題又要繞開問題何等困難,但兩國政治家還是用一種巧妙的論述解決了問題,雙方都不失原則,又得到了想要的東西,此乃玩政治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