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天下:文藝不必管得太死

第五代對中國文藝寄予殷切希望。領導人認為,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染了銅臭氣;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然而,世上邊有半斤八両咁理想!中國文藝界要能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偉大作品,難矣!已故名演員趙丹遺言便指出「管得太具體,文藝沒希望」!

文藝、文化這東西,既是交流,就要有包容的胸襟,不能盲目的排擠。有人問:「在一個全球化的文化市場裏,文化產品的受歡迎度繫於產品質量本身,而產品的創意則繫於這個國家的價值觀體系。中國每年進口的大片票房都非常好,可是有沒有想過為甚麼中國拍不出來?iPhone在全球受到追捧,難道僅僅只是好用嗎?」

事實是,管得太死就會扼殺創意,也不利文化的交流與質的提高。余英時○六年獲克魯格獎,其講詞提到,中國初遇近代西方是在十六世紀末,那時耶穌會教士來到東亞傳教。對文化敏感的利瑪竇,當他在一五八三年到達中國時,很快發現當時中國的宗教氛圍是極其寬容的,儒、佛、道基本上被視為可以合一的事物。

余英時認為,正是這種對宗教的寬容精神使得利瑪竇在傳教方面取得非凡的成功,許多儒家精英人物皈依了基督教。儒家相信人同此心以及得「道」的普世性,這使一些儒家轉而支持儒耶的結合,儒家的「道」至此擴展到將基督教也包括進來。

老朽深信這在文化上是一種精進。事實上,全國幾代人民,總不能翻來覆去看孫悟空大鬧天宮、哪吒鬧東海?有了「多啦A夢」、「變形金剛」、「米奇老鼠」、「唐老鴨」,不是更吸引眼球嗎?英哲羅素說:「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信焉!文藝管得太死,只會令人悶出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