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減廢無計 環保一味收錢

港府搞環保一團糟,唯一能耐就是動輒向市民開刀。繼膠袋徵費及建議開徵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費,當局又擬對家居廢物實施徵費政策,引起極大爭議,不僅效果備受質疑,亦被批評增加基層市民經濟負擔。 

環境局推出諮詢文件,建議引入收費制度,以經濟手段減少都市固體廢物。諮詢文件提出四個方案,分別是按廢物量收費、參考用戶用水量收費、定額收費以及向特定的廢物生產者收費。實際上,正如有人質疑,諮詢文件空洞無物,四大方案各有破綻,更無提及市民最關心的收費水平,根本是假諮詢。

搞環保沒有人不支持,然而,當局若以為只要徵費就可以減少廢物,顯然是將事情太簡單化了。製造不必要生活垃圾是不良的生活習慣,說到底是公德心問題,故重點應從宣傳及教育入手,加強市民的環保意識,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而非一味以強制方式徵收垃圾費。事實上,單從經濟角度來處理垃圾問題,隨時帶來嚴重的道德風險,市民可能會認為已為環保付出代價,心安理得,甚至會產生「有錢大晒」、「付費就可以污染」的心態,結果弄巧反拙。

當局辯稱,垃圾收費是國際通行做法,參考了台灣、新加坡等地先進經驗。問題是,外地政府在垃圾分類及回收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而且對環保有承擔,對收費的使用亦有一定的限制,如台灣成立資源回收管理基金,取之於環保,用之於環保。港府則是背道而馳,在垃圾分類及回收上一塌糊塗,而且坐擁龐大財政儲備卻一毛不拔,還想打市民荷包的主意,以膠袋稅為例,先是直接撥入庫房,後來建議商家收費自用,與環保風馬牛不相及。

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是,所謂「污染者自付」根本是一句假話。眾所周知,電力公司是排污大戶,當局理應對它們徵收環境污染費,惟事實恰恰相反,當局非但不收費,反而為其提供不合理的利潤保障,以致出現排污愈多、回報愈豐厚的怪現象。

其實,港府徵收差餉及地租,已體現市民對處理垃圾的承擔,再徵收垃圾費不啻雙重徵費,尤其是在百物騰貴及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垃圾稅對基層家庭百上加斤,勢必引起民意的強烈反對。從技術層面看,本港以多層式大廈為主,尤其是公共屋邨,要在每個樓層嚴格監管是否有人隨意亂放垃圾根本不切實際。正如有不少團體擔心,一旦實施垃圾稅,本港將出現以鄰為壑或街頭亂拋垃圾的情況,隨時鬧出國際大笑話。

歸根究柢,減少垃圾除了必須先做好分類及回收,主要還是靠宣傳教育及政策配套,尤其要由政府帶頭以身作則,而不是簡單收費了事。港府不敢向污染大戶開刀,卻在膠袋稅、停車熄匙、家居廢物收費等細枝末節上斤斤計較,無非是擾民環保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