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星期日,是香港入冬以來最冷的一日,天氣冷,選情更冷。儘管建制派的兩名特首參選人競爭激烈,儘管泛民主派也有兩名特首參選人插科打諢,今年的選委會選舉依然波瀾不興,投票率只是與上屆相若的百分之二十七點五,在二十幾萬擁有投票權的選民中,只有六萬五千人出來投票,平平淡淡,冷冷清清,也無風雨也無晴。
眾所周知,選委會全部以功能組別為基礎,認受性本來已經不高,加上投票率嚴重偏低,整體代表性更是令人質疑。而最荒謬的是,今次選舉結果竟與民意背道而馳,民望一直偏低的唐英年陣營明顯佔優,而民望遙遙領先的梁振英陣營卻處於下風,這除了凸顯小圈子選舉的不合理不公開不公平,亦令人對明年特首選舉不敢抱有任何期望。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值得一提的是,泛民主派今次成績超乎理想,連同立法會議員的當然議席,總共奪得超過二百個選委席位,幾乎肯定可以獲得足夠提名正式參與明年的特首選舉。反而建制派的梁振英在同一陣營明槍暗箭的狙擊下,是否能夠成功「入閘」,成為一個頗大的疑問,正如有人所說,這個結果實在「令人心寒」。如果梁振英無法入閘,明年的特首選舉變成唐英年鬥泛民,結果勢必一面倒,這種選舉除了為市民製造笑料之外,毫無意義可言。本報早前預言,在北京背後發功和小圈子選舉之下,民望較高的參選人很可能落選,最終入主禮賓府的將是民望較低的那一個,恐怕不幸而言中。
事實上,梁振英剛開始「備選」時民望並不高,但隨着他與唐英年一輪「近身肉搏」後,很快便後來居上,且愈升愈有,多項民意調查均顯示,梁振英的民望遠遠超過唐英年。本報周日進行的票站調查也顯示,即使在小圈子選民之中,梁振英的支持率亦有將近四成,大幅領先不足一成八支持率的唐英年。這足以證明,梁振英的能力及政見得到市民普遍認同,其「穩中求變」、讓各階層「恰如其分」地分享經濟成果等主張,迎合了中產及低下階層的訴求。
反觀唐英年雖然獲得工商界大力支持,組成顯赫競選陣容,惟並沒有起到「眾星拱月」效果,反而惹來「官商勾結」的質疑;加上其陣營打壓對手太過着迹,令人反感,以致民望每況愈下。實際上,唐英年出任高官多年,不僅能力一直備受懷疑,而且經常出言不遜惹起爭議,如果香港有普選,港人可以自由選擇,以唐英年如此不堪的民望,根本不可能得到選民支持。
只可惜,在香港的政治現實和小圈子選舉制度下,絕大多數市民對特首選舉無權置喙,只能任人擺布。怕只怕一個缺乏民意支持的特首,施政必定寸步難行。君不見,董建華及曾蔭權當初均以高民望上任,但很快便一瀉如注,結果一個中途「腳痛」下台,一個淪為跛腳鴨苟延殘喘,若下屆特首以低民望上任,下場會是如何,可想而知。天下之事,以為無足慮,則必有大可慮者。香港問題千頭萬緒,外圍經濟陰霾密布,下屆特首要面對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等種種巨大挑戰,這又豈是一個能力低下、民望低沉的弱勢特首所能勝任?有人斷言,如果香港再折騰五年,蹉跎五年,肯定「一鋪清袋」,這並非危言聳聽。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由於二○一七年將普選特首,明年特首選舉是小圈子選舉的絕唱,亦是北京能夠操控的最後一次機會,若真的為香港着想,理應認清形勢,讓參選人公平競爭,憑民意定輸贏。否則,若最終賽果違背主流民意,不僅將為港府施政帶來重重障礙,還會連累建制派,北京的誠信也必然受到嚴重影響。黃台之瓜,何堪再摘,北京已為港人選錯了兩個特首,難道還要繼續錯下去嗎?再說,北京今次能夠操控一千二百位選委的小圈子,但日後能夠操控七百萬港人這個大圈子嗎?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二○一七年的特首普選和二○二○年的立法會普選,才是見真章的時候,到時候建制派「一鋪清袋」又何足為奇。試想想,當香港的行政、立法、司法統統落入外國勢力的代理人手中,當年英國人「主權換治權」的圖謀實現,香港出現第二次「回歸」重新淪為「殖民地」,北京除了擁有徒具虛名的主權之外,還剩下甚麼呢?
當然,香港重新淪為「殖民地」也未必是一件壞事,既然「港人治港」失敗,換洋人或洋奴治港,說不定香港否極泰來,由大亂走向大治,恢復昔日的輝煌。可悲的是,當年鄧小平曾說過「不收回香港,對不起後代子孫」,並為香港回歸訂下了「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的偉大構想。詎料演變到今天,「港人治港」荒腔走板,「五十年不變」成為空談,若鄧公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金甌似圓實缺,回歸似有若無,這不僅是香港人的悲哀,也是所有中國人的悲哀。
春秋時代,魯哀公問:「何為則民服?」孔子答:「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特首選舉,必須推舉正直為公之人,捨棄曲枉自私之人,這才是長治久安之策,否則,市民不服,香港必亂。更何況,下屆特首肩負承前啟後的重任,不僅關乎香港未來五年的發展,也關乎「一國兩制」的成敗,早前北京官員表明下屆特首需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愛國愛港,二是有能力,三是高民望。不知這三個條件是否還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