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和江蘇一直是「標杆省」,經濟發展最快、最富。當年,廣東的「開放」環境比江蘇好,因毗鄰香港,吸引了大量港資,「三來一補」企業遍地開花,賺了大錢。江蘇沒有香港「鄰居」,經濟發展的動力靠鄉鎮企業,是自行積累資金投資,「以工興村」、「以工富民」。如今三十多年過去,廣東的「三來一補」已成歷史陳迹,絕大多數企業迅速賺錢,後又都走上賠錢破產的道路。幾年前汪洋主政廣東搞「產業升級」、「騰籠換鳥」,結果弄得滿地雞毛,空籠處處,萬戶蕭疏。
當年江蘇的做法被稱為「蘇南模式」,經過三十多年的大浪淘沙,市場拚搏,如今「蘇南模式」仍然給我們留下了兩個了不起的典範,一個是江陰市華西村,一個是張家港市的永聯村。這兩個村皆有「中國第一村」之稱,可說「雙峰並峙,二水分流」。不過,華西村素來注重宣傳,已是上市公司,故大名鼎鼎,而永聯村則含蓄內斂,「悶聲發大財」,那裏的「農民們」實惠似乎更多。
永聯村四十年前由長江灘塗圍墾而成,外遷農民八百餘人,圍墾而成的蘆葦灘地七百畝,乃「淺塘、荒坡、殘草、洼地」,是個「鳥都不拉屎」的地方,極貧窮,全村每年人均分配六十八元,一個月賺不到七元。改革開放後,永聯村村民先是養魚、辦廠,賺到第一桶金。上世紀八十年代中,他們看準「農民蓋樓房需要鋼材」的市場,投資三十萬元創辦小軋鋼廠,「以鋼興村」。如今年鋼產量五百萬噸,工業銷售年二百八十億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二萬三千元。
今天的永聯村早已不是農村,而是一個極富詩情畫意、設施齊備的現代小城市。這裏百分之九十六的村民享受到「比城市居民更優越的福利保障」,六十歲退休人士每月可領五百元補助金,而且不用像香港似的要「資產審查」。以消費水平論,江蘇五百元合香港多少元?三千元?五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