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忘恩負義 見錢眼開

學券制乃高舉市場萬能之極右意識形態產品,運作模式是每名學生每年獲發相同價值學券作教育津貼,讓他們以學券自由選擇學校,旨為利用自由選擇這股市場力量,推動學校提供令顧客滿意的教育服務。另一用意是平等分配社會資源,人人皆獲相同的一份;如要求更高者,除學券基本津貼外,可自行再額外付款,獲取更高質服務。

香港直資學校的撥款安排,乃政府向每名學生提供定額津貼,與學券制理念一致,切合本港迷信市場的主流意識形態。政府聲稱藉此增加辦學自由度,讓學生們選擇更多,但實施至今,普羅學生的選擇究竟多了還是少了?

答案最明顯不過,老牌名校轉直資後,每年學費高達六萬餘元,試問,本港有多少家長能負擔得起此選擇?是故,這些學校的入學條件已不再單憑學生的成績、操行,而是選擇性招收「非富則貴」學生。

窮學生若要入讀,便得仗賴學校提供的獎學金,如同接受施予,這安排公平嗎?從前,他們欲入讀這些名校,單憑成績及操行良好,便有機會透過政府派位,獲分配到這些學校,並無任何附帶條件,與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全無分別。如今,他們被迫接受施予,一入學便淪為貴族學校「綜援戶」,為何這樣踐踏他們?

名校有今天,本錢乃來自公共資源,例如建校土地與大部分辦學經費,但稍有名聲,便由有教無類,變成見錢眼開,社會可容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