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公帑資助私利集團

貴族直資名中學招生,數千人爭一百幾十學位;每年學費六萬餘,但學位仍不愁銷路。不怕有價無市,公開試成績佳、校際音樂節表現卓越,固然是叫價本錢;但更叫座者,卻可能是學生之中不乏達官貴人子弟,令家長相信囝囝囡囡自小能跟他們建立情誼,長大謀事便事半功倍。

家長為功利送子女入讀貴族直資中學,這些學校則「順理成章」演變成專為圍內利益而設的集團。

校董會成員非富則貴、具方方面面影響力,且與辦學團體「理念一致、同聲同氣」,其中不少更是學校舊生。獲有力人士借出「大名」充任校董,增加聲勢,學校則投桃報李,向校董輸送利益,例如向校董分配學位,只要他們開聲,每年兩三個學位不成問題。

個別校董獲分配學位之後,是將之出售套現,還是收受豐厚禮物作轉介報酬,至今未有所聞。但幾可肯定,若有校董把學位當作人情,博取好感,說不定這點好感隨時是做成大生意關鍵。

校董絕非吃免費午餐,他們除了把個人「大名」借出之外,也必定在自己的崗位發揮影響力,為學校帶來最大好處,例如透過不同渠道影響政府決策,以及製造有利輿論等。儘管目前政府設有利益申報制度,但當局亦難把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完全切斷。

直資學校享有比一般學校更大的自由度,與政府關係更加疏離;政府以公帑換回來的,可能只是一個又一個利益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