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轉軚的學問

曾蔭權在後花園騎着自行車的片段,不僅在facebook上熱播,就連電視新聞也把它當作重點新聞播放。曾蔭權在相隔二十九年以後再次騎上單車,對他來說是回味無窮,但對市民來說,這片段根本沒有新聞價值可言。

說穿了,一切都是政府支持申辦亞運的宣傳技巧。有人說,曾蔭權較早之前沒有刻意表態支持申亞,所有游說工作都是由政策局的官員還有體育事業的負責人牽頭。突然間,曾蔭權赴廣州觀賞亞運賽事,又在各個場合有意無意地把講話牽涉到體育上,情況就像政改一役,本來是政策局官員牽頭推動,後來卻由曾蔭權帶動「起錨」,政改也就順利獲得通過。明乎此,就知道曾蔭權的出場,意味特區政府對申亞議案能夠在立法會通過成竹在胸。

為甚麼?因為從近日坊間的反應來看,早前一面倒反對申亞的情況彷彿出現逆轉。有民意調查顯示,支持申亞的比率提高,早前表明不支持政府申亞的保皇黨,有的已經轉軚支持政府,有的口風也趨溫和。

保皇黨反對申亞,大出社會意料之外。歸根究柢,是保皇黨經歷了多次「皇不保」的教訓,明白只有會哭的孩子才有糖吃,保皇黨渴望在是役能夠比反對派更早站在反對申亞的道德高地,挽回頹劣的聲望。然而,當近日民意轉趨支持申亞,與保皇黨的立場違背時,保皇黨急速轉軚,不僅前功盡廢,嚴重的更換來「騎牆」惡名。

轉軚並非不對,但這個故事教訓我們,對任何事都不要那麼快就下定論,至少要為自己留一條後路,否則,日後要轉軚可是很難下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