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方案在立法會表決在即,各方面都想爭取民意支持,所以特別重視民意調查的結果。最近一周,就有幾個調查結果公布,結果方面雖然不是天南地北,但還是有一點距離。
嚴格而言,同一個民調的議題,在同一個時段或者時段上有一點距離,而期間沒有重大事情發生,抽樣過程又是完全隨機的話,不同機構所做的同類民調不應有在誤差範圍以外的差別,但現時不同機構所發表的民調卻有超過十個百分點的差距,最大問題是在問卷的設計上有差別。
如果要得出最客觀的答案,那麼問題的設計也應該最客觀,所以要知道市民對政改方案的支持度,就應該直接問市民對政改方案的意見,而不應再加許多引導性的陳述。
當然,有關的調查機構可以辯解是向受訪者提供更多、更充足的背景資料,讓受訪者有所參考。但問題正出於此,因為背景資料可以一層再加一層,兩層也可能未足夠,則可以一層又一層地發展。而背景資料也可以有引導性的作用,一加上引導性的陳述,問題就開始有點失真,或者可以說,那些民調機構雖然同樣做有關政改的民意調查,但卻是問了不同的問題,那些回應的數字有所不同,就是因為回應了不同的問題。
真要針對今次政改方案,最好沿用方案內的語言文字,而方案中又有「唔知道」、「不清楚」、「無意見」等可供選擇,就能達到如實問、如實答的效果。故看民調結果,一定要看民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