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台北案例,談的是台北市的垃圾回收政策,經過十年實施和公民教育,台北近七成垃圾可以回收,市民懂得把垃圾分類,街上常見「廚餘收集車」。西班牙的巴塞隆拿市在街道上設置了一些像舊式郵筒般的垃圾回收站,可以壓縮垃圾然後傳送到地底的收集管道。
香港案例談的是「速度」。沒錯,香港以速度和可連結性馳名,八達通的確是生活必需品,選擇以此為題可以;但世博以外,我們不能再迴避全球城市都在關注的「可持續發展」。
世博兩天的啟發,是可持續發展人人可以做到,全球城市都在做,香港不能再敷衍對待。「可持續發展」這概念要求我們「溫和」、「克制」和「有愛心」的面對發展,不傷害土地,不砍樹木,不污染空氣和水質,不浪費資源,重視歷史文化及人與社區的關係,視土地、空氣、水、樹木和文化為城市帶給我們的共同資產。
然而,「香港地少人多」這句話卻是我們多年來跟不上可持續發展的藉口,這只是為賺錢和過度發展的說法而已。只要有決心,香港的人口密集生活方式更能有效節省各方面資源和進行回收。打破「人多」就要破壞環境的迷思,是我們的挑戰:土地不再是搖錢樹,農地是用來耕種而不是傾倒建築廢料,新建房屋可用節能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物料。
未來六個月,若有機會參觀上海世博,很累的排隊等候進入不同場館時,請大家思考香港能否以溫和、克制和有愛心的態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