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兩岸交流的基石

今天站在全球化浪潮中,兩岸密切交往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台灣內部藍綠分歧,讓兩岸問題成了政爭焦點:國民黨將ECFA當成萬靈丹,只要簽訂就萬象更新,璀璨前途在望;而綠營見到的是一簽ECFA,台灣將失去自主權,在「恐共」的意識形態下抗拒反擊,不願走進你儂我儂的漩渦中。

其實,台灣與大陸往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就日趨頻繁。到馬英九上台兩岸政策大開,為兩岸形勢創造了新契機。同時,大陸簡體字書籍源源不斷進入台灣,在台灣可以閱讀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甚至民族主義中國崛起的書,通行無阻;台灣在新聞出版自由上完全不設防,也開啟了交流的新樂章。

台灣尤其是綠營的不安,正在於這不對稱的法規與遊戲規則。大陸對於台灣書籍仍處於審查階段,不能通暢發行;台灣的媒體不能登陸,資訊一直呈一面倒。大陸對台灣雖盡量釋出善意,但亦有所防範,特別是中國發自境內的大國論,大陸民眾頗感自豪,然台灣在歷史轉折中建立的民主體制仍不能獲得大陸認同。因之,兩岸最大的隔閡與差距乃在於制度,而這兩種完全不同的體系,目前似乎沒有交集點。

大陸因改革開放創造的世界經濟奇迹和建立和諧社會的宗旨,但在大國崛起聲勢下,台灣只感受到的是經濟上的利益。兩岸簽訂ECFA,事實上不是馬英九政府一再強調的平等互惠互利,而是北京的「讓利」。太多的大禮,讓台灣起疑,尤以綠營為甚。其實現在鬧翻天的ECFA問題,不是雙英辯論可以解決的,這有賴朝野的智慧共同來面對。

大國崛起,其論述必有對台灣民主的包容與尊重,不能迴避對民主體制的潮流趨勢,此才是兩岸交流得以深化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