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填海的爭論

為了解決香港缺乏土地的長期困境,特區政府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希望通過長遠的大嶼山發展規劃,得到更多土地以供發展。計劃先聚焦研究交椅洲人工島填海1,000公頃,預算投入逾6,000億元。這個計劃乍聽起來是天文數字,不少評論認為等於倒錢落海,反對聲音不絕。這裏不打算討論「明日大嶼」計劃的利弊及是否可行,我反而有興趣看看眾多的反對聲音是否站得住腳。

有關注環保人士反對一切填海計劃,認為會嚴重破壞海上生態,影響海岸線對填海地面的衝擊,增加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關注環保議題人士理論上永遠正確,問題是脫離香港城市的發展歷史與實況。香港的城市用地大部分是靠填海得來,比較香港早期海岸地圖與今天現況,不難發現港島北的主要商業用地大部分是填海得來。九龍半島東面從尖沙咀到紅磡、從土瓜灣到啟德、從九龍灣到觀塘,沿岸都是填海地。九龍半島西面從西九文化區到美孚,全是填海地。維港兩岸填海規模太大,多年前有心人不斷叫停,認為繼續填海維港勢將消失。昔日的新市鎮如荃灣、沙田、屯門和大埔,莫不是填海地。沒有填海,香港哪來赤鱲角機場、迪士尼樂園和東涌?所以,問題不在應否填海,而在何處選址,如何避免破壞海上生態,發展與保育並行。記得英治時提出建新機場、青馬大橋,不一樣有環保人士為保護中華白海豚呼籲嗎?誰想到今天乘快艇出海遊港珠澳大橋觀賞白海豚是吸引遊客的旅遊節目?

有人在社交媒體說,現時香港的基建工程,全部由中資背景企業投得,工程質量欠佳,龐大填海計劃不外是向中資背景的工程企業輸送利益,私相授受。填海工程質量好壞是標書的規範問題、工程監督問題,與中標的工程企業資本向來無關。如果標書的規範不清,工程監督鬆懈,是負責的政府部門和工程顧問是否盡責問題。最近港鐵有工程出了事故,不也是因為國際背景的工程顧問公司監管不力嗎?中國近年成為世界性的「基建狂魔」,內地基建工程屢創新意,國外的國際性招標工程中標不少,順利完成甚多,已成為基建工程品牌,香港這些動輒排斥中資背景企業的言論,隨便批評他們工程質量欠佳,是否不顧事實,只屬偏見?

有反對者批評說,填海造地建屋都是賣給富有的內地人,根本對解決本地市民的房屋問題全無幫助,這些言論也毫無根據。填海造地建屋賣給誰是政府的政策,得到的土地可以全部拿來建公屋,私樓買賣可以立例規管只限香港永久居民,並限制樓價,與填海造地建屋是否只賣給富有的內地人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