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山配水庫拆卸工程變成全港熱話,現今工程暫停,特區政府有關部門都發了聲,特首林鄭月娥也在網上出了聲明,保留特色舊建築,實行保育應無懸念了。經此一事,有關政府部門如發展局、水務署、古物諮詢委員會、古物古蹟辦事處等工作上有何疏忽錯漏,應該好好檢討,避免再犯同樣錯誤。
有一說法是因為有關建築藏於地下,過去一直被掩蓋,大家都不曉得其價值,現在因為開展拆卸工程,水庫建築結構曝光,大家才有機會發言制止。這次率先把食水減壓缸建築價值向外披露的,是到來晨運的街坊芳姐,她說得很清楚,以她普通市民眼光,一看便覺得建築很有特色,沒道理說負責的政府官員一無所知。有傳媒訪問了一位中大建築系碩士生,她表示曾以保育這個食水減壓缸為題目發表過論文,有關減壓缸建築結構的資料都是從水務署取得,內容詳細,數據清晰,要拿到並非特別困難。決定拆卸前,有關官員沒道理毫不知曉。我相信是政府制度的問題,減壓缸由水務署管理,自上世紀70年代便荒棄不用,到近年或因為要把荒棄土地騰出另闢用途,又或者部分結構坍塌,才決定拆卸,呈交古物諮詢委員會時只交代是拆卸水缸,交到區議會討論也只是就休憩用地提意見,一直都無人提起建築特色美學價值問題。如果不是街坊芳姐別具慧眼,減壓缸拆卸填平,可能無人知曉。
事件帶出的題外話,是很多深水埗、石硤尾街坊都未聽過主教山的名字,這個小山丘位處界限街與大埔道交界,正名叫窩仔山,因山頂有下陷位,像個小窩得名,現時大坑東石硤尾有窩仔街。有些街坊另叫主教山,應與山腳崇真會的教堂和學校有關,但崇真會不設主教,叫主教山只是誤會。附近有所天主教聖方濟各堂和小學,但遲至1956年才建堂,故與小山的別名無關。
崇真會的前身是德國和瑞士合組的巴色差會(Basel Mission),是瑞士和德國路德會背景的傳教會。他們在香港開埠時已經活躍,以香港為基地,專門向華南客家籍人士傳教。太平天國後期重要人物洪仁玕便曾跟隨巴色差會的韓山明牧師傳教。當英國取得新界的租借權後,巴色差會便在窩仔山下買地興建整個華南傳教會的總部,並設有專供傳教士休憩養病的處所。崇真會在粉嶺龍躍頭建有崇謙堂,崇謙堂村為重要客家村。建堂牧師是來自布吉的凌啟蓮牧師,後來併入中文大學的崇基學院第二任院長凌道揚是他的孫子。港九華仁書院創校的徐仁壽也是來自崇謙堂村,後改信天主教,他的家族在村內有大屋「石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