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領導人日前完勝了一場國際團結戰,在一次歷史性的視像會議後,中歐領導人宣布完成歷時7年的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歐盟和中國在消除投資壁壘方面取得歷史性進展,該協議涵蓋新能源汽車、房地產、製造業、醫療、金融服務和雲端計算服務等領域,對促進雙邊開放、互惠公平的貿易起關鍵作用。
中國願意進一步開放市場,無疑是自信的表現。在改革開放初期,內地企業的競爭力較低,為了保護本國企業,中國在招商引資的同時,採取較多的市場保護措施,防止外國企業壟斷中國市場。但改革開放40年後,如要尋求新突破,就需要有更開放的態度迎接挑戰,透過適當的競爭,吸取外資企業的長處,達致兼容並蓄之效。對歐盟而言,他們急需開拓新市場,中國是全世界增長最快的市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進口仍有4.5%的增長至1,926億美元。歐盟國家在高端製造業、醫療產業、高端服務業等方面仍有一定優勢,但這種優勢因缺乏市場發展空間而逐漸減弱,所以今天歐盟有一個迫切感,希望在仍有競爭優勢時盡快擴大對中國的出口,否則日後生意更難做,特別是創新科技企業。
中歐雙方本來在經濟上應是一拍即合的,但為甚麼協議談了7年才成功呢?除了雙方在市場准入條件上討價還價,美國的干擾亦是重要因素。美國總統特朗普近年一直鼓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應與中國脫鈎,事無大小都向中國潑污水,營造「天下圍中」,在政治和經濟上圍堵、孤立中國。而在聖誕節前,拜登提名的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在社交媒體轉發一條關於中歐投資協定有望在2020年底前達成的新聞,並評論稱「拜登和賀錦麗政府歡迎與歐洲夥伴及早就雙方對中國經濟活動的共同關切展開磋商,討論我們對中國經濟行為的共同擔憂」。這種公然的干預,就是具有美國霸權特色的外交方針,誰家要跟中國做生意,都要得到美國首肯。
怎料,「天下圍中」真的實現了,但換成了「天下圍着中國做生意」,中國2020年11月份出口增長21%至2,680億美元,貿易順差達破紀錄的754億美元,而最諷刺的是,增長最快的是對美國的出口,達到46%。
古往今來的政治都是合縱連橫的劇本,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具侵略野心的強國,以防止被兼併;連橫的目的在於侍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擴張疆土的目的。從歐盟的角度,他們相對中美是弱小的國家,故先要團結起來,防止自身利益受損,然後周旋於兩大強國之間,以既合縱又連橫來發展自己的勢力。無疑,中歐在意識形態上仍有不少分歧,但相比美國赤裸裸地「美國優先」,中國則提倡互惠共贏、平等尊重理念。歐盟諸國均是擁有自主意志的老歐洲大國,這次適值歐盟在默克爾領導下的德國擔任輪值主席,又適逢美國兩屆政府正在交接,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進程忽然取得突破,法國總統馬克龍又表示希望2021年聯同默克爾訪華,看來世界局勢在新的一年繼續會有好戲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