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回憶,回憶甚麼呢?
是回憶部分媒體有意或無意製造出來的假象,由支聯會一類政治組織將之剪輯、刪改成的所謂真相?抑或是一些人把自身反共、反中感情投射出來並自我證明、自欺欺人的另類現實?
近代有一相類的歷史例子──台灣的「二二八事件」。原來暴動策動者是中共,目的是為推翻從大陸遷來的國民黨政權;經過文宣加工,卻轉變成為國民黨政權對台獨起義的鎮壓,紀念「二二八事件」也變成台灣民進黨與台獨選舉的政治本錢。
回憶六四,在香港不也正是蛻變成為支聯會有關成員參加香港選舉的政治本錢嗎?每年的遊行,更是這些政黨政團募捐政治經費的場所。
回憶六四,香港有否認真地探討六四事件的來龍去脈,在廣場內外實際發生了甚麼情況呢?今天支聯會及其相關團體與人士組織宣傳的所謂「真相」,還停留於六四剛發生時的媒體報道和個別人士的親身經歷,而前者已證明不少屬假消息,報道也不全面,基本上連當時一段時間裏北京市廣場外的對峙、衝突、談判等都掌握不了,也缺報道。
支聯會的所謂真相,只聚焦廣場,海外媒體證明廣場清場時學生與群眾是安全撤離,它還是堅持廣場鎮壓學生有傷亡。在示威學生和與香港記者接觸的所謂工人以外,似乎六四事件便沒有其他,這便是它們剪輯出來的所謂全部真相。
事實上,六四事件錯綜複雜,並不是單純學生示威那樣簡單。王軍濤等組織與王丹等北大學生、北大學生與外省學生在廣場上的鬥爭,都顯示出示威學生中間涉及其他因素。而中央政府並沒有如「四五事件」那樣迅即鎮壓,且多次正式或非正式地與學生談判,而最後出動過多的軍方(且是從市外調入)等,亦反映出期間涉及許多政治較量。總書記趙紫陽被取代,凸顯出整個事件背後的複雜政治因素。
一九八九年四月,京豐賓館有閉門會議,會議是為趙紫陽造勢,且有簽名活動,原定趙紫陽出席,結果因為與會者不支持趙,故沒有出席。在學生運動期間,趙紫陽的親信是盡量迴避,可見六四之前北京的政治氣氛已十分緊張。有說,當時便已有政變的擔心。在京豐賓館會議期間,部分來自地方的與會者竟提出要中共下台。
或許支聯會不知道情況,但對六四這樣重大的事件,回憶中應包括努力把各種情況弄清楚,追尋真相,而不是凍結在當年某一時刻某一方面的報道。內地應已有詳細情況的傳達,只可惜傳不到回歸前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