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手民之誤無下次

天氣變幻莫測,港人大多依賴天文台提供的最新天氣資訊,據報有關天文台手機應用程式有多達七百萬人次下載,所以,天文台發布的訊息,理應是準確無誤兼具權威性。

不過,今年第一個風襲港,天文台就「蝦碌」收場,天文台的手機App於昨早接近十時五十分左右,突然推送通知指,「一號戒備信號已於上午九時二十五分發出」,但差不多同一時間,天文台官方網頁又發出更新通知,指「一號戒備信號在上午十一時二十分發出」。天文台在短時間內,於兩個官方發布訊息渠道,就一號波發出的時間「唔對嘴」,實在是前所未見,最後天文台證實一切是手民之誤,才令一號波訊息提早發放,「對於可能造成公眾不便,謹此致歉」,而真實的一號戒備信號的生效時間為上午十一時二十分。

明眼人都睇得出,天文台就「蝦碌」事件解說為手民之誤,潛台詞是涉及人為失誤,首先天文台應找出問題的根源,並研究多重認證及檢測,才把敏感的風球訊息向市民發布,避免重複犯錯,但無可否認,今次事件已打擊天文台的公信力,天文台只可以時間換取空間,重塑市民對訊息發布的絕對信任。

再說今次手民之誤的不幸中之大幸,是天文台提早發放的風球及時間,都無造成社會大混亂,對市民最大的影響是訊息混亂不清,無所適從。

然而,換轉今次發放的風球是涉及三號波,甚至是八號波或以上,影響層面無論從廣度及深度都大不同,因為由學生上學停學安排,再到公共交通工具應變措施;至於經濟層面,股市交易暫停時間、航班是否停飛等,都會全部受到牽連影響,由此觀之,天文台今次就一號波提早發放的手民之誤辯解,可一不可再,下次再有同類事件發生,對於香港社會的影響隨時是災難性,天文台上下實在有必要戒慎恐懼,步步為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