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扭轉怨懟迷思

港府庫房水浸,但這不代表當局可以「大花筒」,公帑使用的原則要秉持應使則使,奈何重複出現的現象,就是營運部分計劃或基金的行政費用高昂。

最新進入議會視線範圍是二○一五年成立的回收基金,據報回收基金作用之一,是供回收商申請資助以提高作業能力及效率,本來其出發點是好,然而,正如有議員發現,作為基金秘書處的生產力促進局,用於處理基金申請、監察項目進度及進行合規檢查方面的開支高達一千三百萬元,佔已批出資助總額一成二,並推算出平均每個獲資助項目的行政費用開支高達十萬元。

一個基金或項目的行政費,佔已批出資助總額多於一成,這屬於甚少見的情況。其次,據報部分項目批出的資助額介乎六千至一萬元,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情況並非特例,若以此比對平均每個獲資助項目十萬元行政費用,將以上情況形容為「妹仔大過主人婆」亦不為過。

雖然回收基金被指行政費用高的問題已清晰點出,惟環境局似乎無動於衷,一方面死撐基金秘書處的支出在合理水平,另一方面亦無意另找高明,改變負責基金秘書處的主事機構。

話雖如此,撇除回收率未必於一時三刻有立竿見影的成效,回收基金被指行政費用高,已獲議會內多個黨派議員認同,站在善用公帑的角度,環境局實在有必要想辦法回應,就算不能短期取得進展,中長期亦要逐步改善,否則予人「洗腳唔抹腳」的負面觀感,並引起審計署等部門展開衡工量值工作,到時才「補鑊」已是太遲。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為官多年,最得意之作是減少浪費廚餘的「大嘥鬼」公仔,但人算不如天算,近期因回收基金被指行政費高昂,遭批評為「大嘥鬼」。如何扭轉議員對回收基金行政費高的怨懟,還看涉事各方有否迎難而上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