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研究顯示,即使差不多是全民學英語,英語教育低齡化,真正學會英語並能流利表達、無障礙地進行跨文化交流的人不足百分之五。換言之,內地學英語的絕大部分是陪太子讀書,浪費資源和青春,反映改革開放以來愈來愈嚴重的崇美傾向。或許,這反映英語的平民化,放棄香港一直以來乃至內地在一九四九年以前所追求的皇家英語,但內地實際上不明白美語從英語的演化過程——由窮人英語地方方言演變出來,一如澳洲英語。以舉國之力學英語,結果只有極少數人成功學懂,不單崇洋媚外,而且浪費國家與社會的龐大資源,這是絕對錯誤的教育政策。
香港還是強調英語教育,只不過是殖民地因素作祟,而非國際語言因素。若是考慮國際化,為甚麼香港單學英語而不學其他?
近日江蘇、山東、北京等地調整了高考的英語因素:江蘇公布,二○一六年起,不再將英語計入高考總分;山東則宣布從二○一四年開始,取消高考英語聽力測試;北京則把高考總分的英語佔分由一百五十分減至一百分,中國語文從一百五十分增至一百八十分。另外,英語考試社會化,一年可考兩次,按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故若高一考得好,高二及高三便不用備考,從而減少英語學習對高中課程所佔的時間。這些變化反映內地地方教育當局的明智選擇,但仍不足夠,對英語的重視還是過分,未擺脫全民學英語的資源浪費,也未糾正崇美的心理。當然,先走這一步,已勝於香港、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