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集:申論題勝過選擇題

學生中文水平,現代不如舊時似是公論,但又未必可用文憑試證明。現在的中文文憑試,就算是舊時的學生、現在的老師赴考,也未必有好成績。像閱讀理解,出一典故,然後問古人當時心情如何,選擇題答案就連老師也覺模棱兩可。

換個說法,比如政府少發一個免費電視牌,從業人員最直接的反應會是「失望」;不發牌又說不出一個合理理由,不只從業員,很多市民也覺得「憤怒」;於是有十二萬人上街,又有上萬人圍堵政府總部,但政府照樣無動於衷,市民自然大感「無奈」。同一件事,有多種情緒反應,有失望、有憤怒、有無奈,更多是兼而有之。

古人說:「子非魚,焉知魚之樂。」考中文問情緒,出題者不是當事人,哪有標準答案?這類問題只宜申論,看考生中文水平,便看他如何解釋,為何如此決定?同樣公眾評價政府的施政水平,除了看政府作成的決策,也要聽政府解釋為何如此決策,好比國家領導人說,除了觀其行,也要聽其言;政府不解釋還要自吹說有這個權利,便應該問一下政府現時心情,是「自責」、「慚愧」還是繼續「傲慢」,政府有錯不改,施政成績怎會好?特首連三司評分每況愈下,自然有因。

政府施政作風一元化,中文文憑試出題也跟風,不過鼓勵考生要識揀,所謂標準答案,便是只需跟隨無需解釋。免費電視三揀一不發牌,不是選擇題,實際是個申論題,光作選擇,不懂申論,只知有權,不知思考,只是主觀喜惡;考生文憑試考不好還有覆查評分的權利,花幾億投電視牌連成績表也欠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