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明鏡:東鬥日本 西和印度

冷戰結束之初,美軍的理論是要有打兩場戰爭的能力,就是說可以在全球兩個地區同時作戰。以兵家常理,兩個拳頭打人是不聰明的,因為分散了兵力。事實上,小布殊就是同時打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令美國陷入困局。

毛澤東與蔣介石血戰多年,贏的就是集中兵力打殲滅戰;老蔣兵力原來數倍於共軍,但是分兵把守,處處設防,被毛澤東運動戰中擊敗,並補充到自己的隊伍中,遂摧枯拉朽大敗八百萬蔣軍。至今,集中兵力依然是北京的重要軍事理論和外交策略。何況,中國遠沒有美國的實力,並且為美國頭號假想敵,所以北京更加要避免兩條戰線同時開火。

東鬥日本,西和印度,這是三禪對印度總理辛格訪華的觀察,也是毛澤東策略的新運用。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網報道,印度總理辛格此行的核心議題無疑是中印邊防合作協議。該協議包括在兩國國防部官員甚至更高級代表之間建立了進一步的溝通機制,暗示兩國軍方之間有可能設立「熱線」,並規定雙方不將軍事能力用於針對對方。新的邊防合作協議,是一九九三年以來中印簽署的第五份同類協議。

事實上,中印邊界領土爭議涉十二萬平方公里之多,絕不是小小的釣魚島可比。印度方面為了鞏固已佔有的利益,即這十二萬土地的絕大部分,正修建七十五條戰略要道,鋪設鐵路,為組建新的山地部隊提供支援,並為印度空軍改善機場等等。

顯而易見,辛格的中國之行得到的邊防合作協議,首先是使現狀某種程度的「制度化」,從而使利益天平傾向印度。三禪想,如果不是東海吃緊,北京不會作這等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