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集:馬蘇辯各取所需

朝野電視辯論,台灣三年前試過,當時雙英會辯ECFA,如今馬政府終於簽了個「服務貿易協議」,民進黨自然反對,放話要辯論,對手換成蘇貞昌,馬英九也是一口應承。協議有助改善台灣日益衰憊的經濟,民進黨反對,強調協議只帶來上游利益,加劇貧富懸殊,且協議先簽訂再提交立法院,批評當局行政霸道。

馬蘇辯也有政治解讀。於蘇而言,真理愈辯愈明,辯論讓反對合理化,也有機會營造馬英九的負面形象;批評還是次要,重要是為未來大選在黨內爭出線,辯論可為自己塑造威權,坐實在野黨領袖的位子。

台灣已是民主社會,執政已有正當性,本毋須理會辯論挑戰。但馬英九民望長期低過兩成,最需要一個轉捩點,辯論有如救命草,一場規格類似大選辯論的辯論會,正是足以扭轉頹勢的契機。辯論除了宣導政策,更可顯示他的個人能力,改善形象,提升民望。

服貿協議,對馬政府而言是經濟政策,但在在野民進黨提出公開辯論後,馬英九竟發現原來他比民進黨更有這個政治需要。民進黨所提之議,原本是一貫泛政治化的動作,目的是給國民黨出難題,馬政府不辯是理虧,一旦應戰也有使執政黨出醜的機會。

台灣兩次朝野公開辯論都跟兩岸政策有關,內容已被預期是一面只談經濟效益,一面只談統獨利害,難有共識;可於政治而言,馬英九想挽回民望,蘇貞昌則不只期望壓倒馬英九,壓倒馬英九更代表趕過蔡英文,朝野各取所需,民主政制的成熟與否,看從政者有沒均等機會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