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馬總統與馬先生

早前馬英九出訪中南美,過境美國時刻意低調,不強出風頭,被台灣媒體解讀為對北京示好,取得互信,以求明年可以出席在上海舉行的APEC亞太經合會。

馬英九表示,會盡力爭取以「經濟體領袖」的身份參加APEC,希望北京支持。馬英九所謂的第二任期追求歷史定位,現在看來就是促成「習馬會」了,因為馬英九認識到,需要在當前兩岸關係上有所突破,以增加其執政威權。

兩岸關係是馬英九執政以來最大的得分點,也是未來執政的重點。因此,馬英九對推動習馬會態度轉為積極,並願以「經濟體領袖」的身份前往,然不知北京是否願接此球。馬英九的動機除了為自己尋求歷史定位,也將為兩岸關係進展中最敏感的政治問題定位。馬英九主張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但互不否認治權,擴而充之,即北京應認定「中華民國」存在的政治事實,接受「中華民國」之名,乃台灣藍綠陣營的最大公約數。

馬英九跨海去大陸,必須以「總統」而非以「特使」的身份前往,名為「經濟體領袖」,不可能是「馬先生」的稱呼。其實早前馬英九訂下習馬會的基調:「必須是國家需要、人民同意、國會監督」。看來,若名稱合適,應可順利成行,但若不是「總統」之稱,在台灣內部必起爭議,尤其現在馬英九民調低迷,任何不適當的舉措必有極大後座力,對他執政不利。

從北京的角度觀之,至今並無明確表態支持,就怕在國際上造成「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且北京亦明白,馬英九藉此拓展總統身份的國際空間,北京或會用「中華台北」之名讓馬英九前來,但是必先塑造兩岸的政治氛圍,以及台灣內部的政治氣氛。藍綠的對壘和爭議,讓政治人物步步為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