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產業不在多 持之以恒方有成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經濟發展委員會日前舉行首次會議,冀為香港經濟把脈開方,找尋產業轉型新亮點。身兼經發會主席的特首梁振英聲言,港府促進經濟發展需適度有為,必要時可以直接投資新興產業,顯示港府有意透過公共資源投放,帶動產業升級。事實上,以香港的條件而論,港府與其絞盡腦汁尋找經濟新出路,不如集中資源全力搞好一、兩項優勢產業,否則只會重蹈一事無成的覆轍。

香港回歸快十六年,對市民而言,推動經濟轉型早已是老生常談,歷屆政府提出林林總總美麗動聽的大計,由董建華年代的中藥港、鮮花港,到曾蔭權急就章拼湊的所謂六大優勢產業,不是無疾而終,就是雷大雨小,淪為口號治港,結果香港經濟不但毫無寸進,產業空洞化危機反而愈演愈烈。

香港經濟原地踏步,究其原因,與港府死抱「大市場,小政府」教條不無關係,一味迷信市場萬能,政府愈少干預愈好,變成無所作為,放任經濟自生自滅。隨着製造業北移,舊產業支柱式微,經濟缺乏新興產業填補空白,只靠金融及旅遊業苦撐大局,猶如把所有雞蛋放進一個籃子。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與○八年全球金融海嘯,以及○三年沙士襲港,重挫金融與旅遊業,香港經濟墮進谷底,正是產業結構單調種下的惡果,現屆政府決心從頭做起,揚棄不介入市場舊思維,總算踏出正確一步,問題是做不做得到而已。

眾所周知,發展新興產業,在在需財,不是短期可以見功,缺乏政府參與,根本難有作為;只有透過政府帶動,民間參與模式,逐步累積成果,經濟轉型才有成功機會。近年南韓電子產品行銷全球,揚起一片「韓風」,新加坡成為新興旅遊城市,正是兩國政府多年來投放大量資源得來的成果。

其實,港府過去建議發展的新興產業並非全不可行,以中藥港和鮮花港為例,倘若當局下定決心投放資源着手推動,經過十多年發展,相信今日已見規模,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興產業,何至於迄今一事無成,坐困愁城。

毋庸置疑,香港經濟面向內地市場,得到天時地利人和之便,如能發揮自身優勢,可謂商機處處。港府近日應對奶粉短缺問題,以行政措施限制出口,不但引起內地民情強烈反彈,挑動中港矛盾,而且錯失商機。實際上,內地民眾來港搶購奶粉,源於信任香港的商品品質,當局本應因勢利導,協調代理商增加奶粉供應,說不定有助推動香港成為內地奶粉供應中心。

備多力分,香港坐擁內地龐大市場,有利推動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只要善於利用優勢,持之以恒做大做好一兩項新興產業,相信帶來的經濟效益,總比坐而論道強上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