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強化新經濟 大上大落成常態

恒生指數季度檢討落實納入第二上市及「同股不同權」股份,市場憧憬指數可藉納入更多高增長新經濟股而打破悶局,並有助提升港股在國際金融舞台的代表性。可「針冇兩頭利」,新經濟股可供參考的往績有限,且新興產業政策時有改變,加上這些企業多集中來自單一市場,正面對中美金融戰來襲,風險不容忽視。港股大波動將成新常態,投資者要緊握扶手!

環球經濟增長緩慢,傳統產業面對全球央行無止境的放水,扭曲經濟周期,零負息環境下,經營愈見困難。作為百業之母的銀行業,面對經濟低迷和負利率趨勢的衝擊,地產業亦在各大城市樓市普遍處於泡沫之下,升不了也跌不得,周期調節失效,陷兩難局面。

香港的銀行及地產業亦不例外,近幾年盈利增長放緩,融資需求下降,可其佔港股比重大,兩大板塊表現呆滯,直接拖累港股表現。不少內地及海外投資者都批評港股流通性每況愈下,正正就是由於這批重磅股缺乏動力,買賣兩閒,致令港股如一潭死水,估值低迷。

反觀內地創新科技發展迅速,新經濟產業急速冒起,包括網絡遊戲、互聯網金融、生物醫藥、高科通訊等新興企業如雨後春筍,融資需求大,且其高增長特色亦吸引全球資金目光。恒指因應經濟發展及市場需求,增加新經濟企業比重,亦無可厚非。問題是,比重須拿捏恰當,避免過猶不及!

事實上,類似生物科技股,科研時間長,成功的機會亦不高,將大量市場資金引導至過去僅屬高風險創投資金投資範疇的領域,福禍難料。至於第二上市及同股不同權等新經濟股,如今在股市炙手可熱,估值普遍處於偏高水平。時值如今中美角力,科技戰正是主戰場之一,美國總統特朗普已揚言會針對更多中國科技企業,海外市場發展遇阻,變相限制了這些新經濟股的發展。

港股的中資企業成分佔比日重,隨着指數納入更多新經濟股,以及更多中企來港上市,意味中企對港股的影響力會繼續上升。要知道,傳統產業的法規一般都已沿用一段長時間,且監管行之有效,政策連貫性相對穩定。反觀新經濟產業的政策規管時會因應市場表現而有改變,尤其內地市場,過去針對網遊收緊政策規管就是典型例子,一旦停止新項目審批,市場便隨之震盪。

總而言之,市場發展本貴乎平衡。可如今無論國際形勢、經濟發展、貨幣政策及資本市場,皆走向極端,對投資者而言,誠非好事,只有說句:「就讓風雨來得更猛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