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資平台褪色 港股恐邊緣化

於美國上市的中資概念股在過去一個月多災多難,季度業績欠佳、訴訟纏身、會計方法遭質疑、回A亦受阻,香港本可乘機搶截中概股落戶,扭轉現時科網股乾涸的狀況,可惜香港未有積極伸出橄欖枝,不但錯失良機,更有被邊緣化之虞。

中概股在美國申請退市,動用大量財力私有化,可是回A卻陷於進退不得的尷尬境況;內地股市IPO仍處於半停頓狀態,千家企業正排隊上市,借殼上市如今又遇嚴格審查,轉投香港上市無疑是快而便的選擇。

不過,香港股市仍是內地企業嚮往之地嗎?順豐最後決定以借殼方式在A上市,淡水河谷申請退市,萬達亦擬私有化,而今年新股質量欠奉,大市總成交連日少於五百億元,整體市帳率低於一倍,港股其實已不戰自敗。

中概股物以類聚,早年一窩蜂湧往美國上市,到阿里巴巴棲身美國後,香港與新經濟股愈行愈遠;雖然港交所希望修補同股不同權的灰色地帶,惟證監會以不容商議的強硬態度否決。今次可能是香港能否挽回劣勢的大好機會,只要爭取到一兩家大型科網企業來港落戶,加上騰訊這張王牌,號召力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即使獵物出現在眼前,但在條例掣肘下,香港亦只能坐失良機。未來有意上市的大型科網新股仍有螞蟻金服、陸金所及小米等,香港如再不振作,到上述新股亦棄港而去之時,香港將正式宣告大勢已去。

隨着中國經濟放緩,中概股的光環近年大為褪色,阿里巴巴上市後接連遭負面消息纏擾,中概股不少萌生去意。轉捩點是去年內地股市狂飆,當時中國證監會主席擁抱「海歸派」,殊不知主席換人,同時換了態度。內企回A的最大吸引力主要貪其估值高,但證監會卻憂慮中概股「圈錢套利」,雙方立場的矛盾為香港製造了可乘之隙,惟機會轉瞬即逝,不容三心兩意。

其實,中概股在美國的「蜜月期」完結,回A遇上濃情轉淡,香港做「第三者」此其時也。然而,香港面對的最大困難是「家長反對」,證監會堅持原則為先,而中國在打擊炒殼活動的同時,香港亦漸見關起後門上市之途。

無可否認,保護小股東權益以及為優質企業上市開方便之門,本來就是魚與熊掌難以兼得。可是,眼見港股暮氣沉沉,成交每況愈下,舊經濟股隨經濟沉淪,港股實在需要求變,監管當局應切實想想均衡之道,重振港股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