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大專生薪酬難上流

財政司司長辦公室近日發表了「2015年收入流動性研究」資料文件(以下簡稱「文件」)。文件的主旨是去了解大專生在畢業進入社會工作後的工資增長的情況,今次已經是相關研究的第四次,前三次分別在○一年、○六年和○九年進行。

增長率追不上通脹

今次引起的回響較大,原因是近來香港年輕一代對現狀不滿的聲音愈來愈大,包括在政治和經濟層面上。經濟上香港年輕人畢業後起薪低企,然後工資的增長追不上通脹,更不用說香港樓價不斷上升,買樓已經成為不切實際的幻想。

文件的研究對象為大專畢業生,包括副學位或以下(但中學以上)、學士學位或研究院課程和他們在投入職場後每一年所能獲取得的工資。分析過程中把研究對象的收入平均分成二十組(最低的5%、第二個5%,及至最高的5%),畢業生的起薪點如在第四個5%,在工作十年後能上升到第五個5%或更高的就顯示向上流動;如果還是停留在第四個5%則表示沒有上流,低於第四個5%則出現向下流了。

文件中重點覆蓋了二組分別是○一/○二年和○六/○七年的大專畢業生,分析他們從○三/○四至一三/一四年間收入的變化。通過比較不同年代畢業生收入的變化我們能學到更多。

簡單說說文件中幾個重要發現:

(1)以○一/○二年畢業生為例,分析發現一個中位數大專畢業生(即以收入高低排序,位於中間位置的那位)的收入在畢業後十年間出現向上流動的情況。

(2)○六/○七年畢業生的上流趨勢跟○一/○二年相似,但較○一/○二年幸運的是避開了沙士年間的低迷經濟,畢業時實際起薪較高,這說明運氣的「重要」,但收入的差異會隨工作時間愈久而消失。

學士學位優勢顯著

(3)「學位」有價,學士學位畢業生的起薪點較副學位為高,雖然收入上流趨勢相近,但十年後學士學位畢業生的收入仍會較副學位的高。

(4)大專畢業後的十年是「黃金十年」,尤其是頭五年,因為這是收入上流動最為明顯的時間,之後上流的趨勢就基本不存在了。

(5)就業持續性影響收入上流的機會,曾離開勞動市場一年的畢業生能在十年內達到收入最高的20%的機會較小。

(6)從○六/○七年畢業生起發現家庭收入對畢業生的收入上流相關,即來自較高家庭收入的學士學位畢業生的收入較來自較低收入家庭高。

(7)分析期間以購買力量度的實際收入從○三/○四年至一三/一四年的增長率只是單位數。

文件的分析存在局限,例如囿於資料研究對象沒包括非大專畢業生和在外國升學的畢業生;此外,上流的程度如何為之足夠亦難有一個標準。但文件提供了一個有建設性的開端讓我們可以有一個較為客觀的基礎去繼續討論相關問題,而避免只訴之於「情感」。

蕭錦榮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商學教育助理教授,自小喜歡經濟,在美國波士頓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曾在美國亞特蘭大和北京「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擔任稅務顧問,並曾在香港任職分析員。

作者:蕭錦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