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幣難走回頭路 國際化慢行無妨

中國去年八一一匯改後,人民幣曾經一瀉如注,不過,踏入一六年匯價意外地穩定下來,年初至今,人民幣兌美元僅貶值約百分之一,與去年專家紛紛所作的悲觀預測,大相逕庭。近日有外媒指,人民幣應跌不跌,與人行悄悄放棄市場定價機制,考慮保增長、穩金融的國策,年初開始人民幣已重回政府嚴格控制波幅的日子。

今年環球經濟紛亂不安,人民幣卻如老僧入定,不受環球新興市場匯價競貶的主旋律拖累,實也難免惹人猜想,是否有無形之手維穩。

事實上,人民幣被看淡的原因不少。金融海嘯以來,環球需求不振,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經濟增長失速不斷惡化,今年首季經濟增長僅百分之六點七,創下○九年首季以來最差紀錄,去庫存、去產能未竟全功,出口製造業持續萎縮,國際投資者唱淡中國,資本外流成勢,並有愈演愈烈之勢,自一四年外匯儲備逼近四萬億美元的歷史高峰後,已輾轉流走,至今年累積流失了近八千億美元,降至目前的三萬二千億美元水平。

改革開放至今,經濟環環相扣可說是中國的特色,去年A股股災,以政策牛市救經濟的算盤打不響,人行不斷向金融體系放水,但實體經濟卻未見起色。中央以暴力救市,滿以為用行政手段可治理金融,反而誘發亂象頻生,股市崩潰,樓市泡沫反而愈吹愈大,信貸膨脹至高危境況,國企違約事件頻生。據估計,人民幣每貶值百分之三,中國公司每年多償還超過二百五十億美元利息。

中國雖然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可是在環球金融舞台上,只是一頭初生之犢,要摸住石頭過河,從學習中往前走。可以肯定,人民幣國際化必然不是一條坦途,尤其今日,環球金融市場風起雲湧,各國經濟千瘡百孔,央行排隊鬥印鈔票,發達國家經濟依舊毫無起色,通縮陰霾來勢洶洶,人民幣國際化,資本帳進一步開放,雖不宜過急,但也不能半途而廢。

中國與國際金融接軌,資本大門進一步向外開放,已是無可逆轉的洪流,今年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籃子貨幣特別提款權(SDR),國際化走到半途,便想走回頭路,根本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再者,去年八月匯改,人民幣閃跌牽連環球股市急挫的慘況,依舊歷歷在目,因此,人民幣國際化慢行,是大家的共識,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