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基金互認 適時登場雙贏

中港兩地基金互認安排已籌備多時,一般認為將緊隨滬港通之後推出,可是內地股市正炒得熱火朝天,滬港通交投又不如預期,南向的港股通更屬冷場,難怪本港投資基金界不願推測互認安排能否明年出台。

近日A股升幅之快及成交之大,肯定超出內地當局預期,擔心基金互認帶來的新資金會為股市火上加油並非沒有道理,延遲這機制出台亦非不可能。不過,內地股市的狂熱正好印證投資渠道狹窄,以基金互認作為分散投資的方法,長遠反而屬好事。

兩地基金互認應是滬港通的延伸,讓內地投資者透過認可基金,投資港股、債券及其他資產,也可投資歐美等地區。對本港而言,在互認安排下,海外機構在港註冊的基金應可更容易接觸內地投資者,而內地基金則可把網絡伸延到香港,為海外資金打開方便之門,屆時將大大增加以香港為據點的基金數目,鞏固香港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理應是一家便宜兩家着德政。

可是,滬港通開通以來,市場反應與預期相差很遠,初時更被譏為「幽靈列車」,直至人行減息後,市場開始炒改革紅利,利好因素大大向A股傾斜,南下炒港股雖未至於泛人問津,受惠程度已給比下去。如果內地投資者對待一向較熟悉的港股也如此,對其他海外市場會否更冷淡?正所謂前車可鑑,會否減慢海外基金來港落戶的步伐,可能性不容抹殺。

相對而言,長期委靡的A股轉眼成為牛霸全球的股市,滬綜指突破三千點,滬深總成交更衝破萬億元人民幣,一大批A股漲停,令內地股民如癡如醉,即使現在引入境外基金專注投資海外,相信也難獲青睞。同時,內地監管機構正試圖為股市降溫,現在也未必想外來資金為股市添火。不過,A股的狂熱再次顯出內地民眾缺乏投資渠道,只好「塘水滾塘魚」,把風險概念拋諸腦後。

基金互認較滬港通更講求投資者教育,以資產配置分散風險,亦適合長線及成熟的投資者,但往往需要合資格的中介人推動。因此,這安排不但有助兩地金融服務業發展,資產管理更是香港的強項。香港基金去年底止管理總資產達十六萬億元,內地截至今年四月只得六萬多億元,向內地投資者銷售基金的潛力龐大。由於基金買賣更考耐性及眼光,現在A股只剩下貪婪與恐懼,更需要適時推動中港基金互認,讓投資者多一些選擇,市場發展也會健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