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可低增長 首要順利轉型

中國經濟增長正面臨長期下行壓力,中央看來卻甚有信心,在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國家領導人表示已準備好接受較低增長的事實,還說增長率即使只有百分之七,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擺出一副市場急而我不急的態度。其實,經濟增長率只是一個數字,象徵意義大於實際,背後的質與量是否夠高才重要。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最大考驗是產能過剩,投資效率不彰,經濟仍屬粗放而欠缺多元化,結構調整仍未到位,轉型至內需主導亦欠成效。這些實質問題都極需解決。相對而言,表面上的增長數字,只是一些面子工程而已。如果有高質量的經濟,高效率的投資及產出,增長率低一點也無妨,否則一切只是空談。

內地今年設定的增長目標是百分之七點五,但第三季增長只得百分之七點三,是金融海嘯以來最慢。不過,中央領導人大派定心丸,認為增長放緩至百分之七,仍是全球最前列,中央有能力應對風險,更強調經濟已由消費拉動,而非單單依靠外來投資。如果問題真是這麼簡單,為何市場惶惶不可終日呢?

中國經濟問題複雜,除了結構需要調整,亦涉及對全球經濟的相互倚賴和影響。中國不執着於硬性的增長目標應屬好事,因為只注重實現短期目標,不利於推動有利長遠持續發展的政策,屆時經濟結構問題將更嚴峻。

內地信貸增長太快,企業借款投資帶來的經濟效益愈來愈少,影響整體動力。地方政府大規模舉債,眾多行業產能過剩,加上房地產市場陷於調整,將無可避免令經濟增長下行。

中國過去幾年不斷提出要調整經濟結構,近日提倡「一帶一路」戰略,要成為資本輸出大國,同時消化過剩產能。這被投資者形容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這個戰略目標宏大,無可否認可發掘經濟新動力,推動區域一體化,但能否消化中國過剩的產能仍有待觀察。而且,若然拓展新市場只為消化產能,沒有把結構優化,經濟充其量只是減慢下行。

美國結束量寬之際,歐洲則面對通縮,日本要擴大「放水」,全球經濟格局不穩,強美元對中國的出口競爭力帶來嚴峻考驗。中國經濟要可持續發展,必須以內需逐步取代外需,全力扶持第三產業,縮小城鄉差距,提高居民收入,一切均有賴於經濟順利轉型,否則,經濟增長低一些將帶來嚴重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