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非靈藥 港股通要急追

滬港通成交每況愈下,其中南行的港股通交投嚴重疏落,昨只使用了額度上限的百分之二點四,難怪被評為人氣欠奉的幽靈列車,跟開車前的預期落差巨大。滬港通效應短期失靈,或可推諉於前期推廣不足及兩地市場差異,但假若北行資金持續高於南行,滬股通總額度率先用盡,日後獲得較港股通更大的新增額度,兩市的配額長遠或愈趨懸殊。

市場普遍對滬港通的期望甚殷,結果滬股通首日下午才告爆額,較事前估計的「秒爆」為之遜色,隨後兩日的成交僅分別佔用額度三成七及兩成,趨勢明顯萎縮;港股通反應更差,三日累計成交總額也不及單日額度上限三成。北上退熱、南下更冷的現象,原因眾說紛紜,包括南下以散戶為多,北上資金以基金為主,因而出現A股吸引力勝港股的特殊現象。

港股對內地股民不吸引,其實不難理解,這批戶口最少有50萬元人民幣的高端人士,若對港股感興趣,早已循不同途徑赴港買賣,加上恒指及滬綜指市盈率相若,無必要南下買貨。此外,綜觀過去兩日港股通的十大成交股份,集中在騰訊、波司登、中芯國際及上石化等中資股,而非海外業務較重的股份,要內地投資者真正「走出去」,並非一時三刻所能做到。

外資則相對渴求A股,中國經濟表現雖然向下走,但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加上經濟增速仍遠高於發達國家,「中國故事」在西方尚有賣點,令外資借A股明年加入MSCI指數等消息,攜手唱好A股。不過,當市場聚焦在滬港通成交偏低時,歸根究柢,滬港通並非刺激股市交投的工具,對沉睡多年的A股更非有效的萬靈藥。

滬港通是中國推行金融改革的綜合試點,向外資有限度開放資本市場,固然為重要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才是主菜。在滬港通操作裏,內地投資者利用人民幣投資海外市場,海外投資者則利用人民幣買A股,可增加人民幣整體流動性,股市只是作為一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橋樑。

偏偏A股長期缺乏定價能力,累積着市場效率偏低及投機味濃厚等問題,非短期內可解決,也為外資北上的障礙。另一方面,要廣大的內地投資者加深對港股認識,進入波幅較低的市場,也並非易事。滬港通出師不利,令市場大失所望,日後在檢討滬港通安排上,除了要着手刺激整體交投,增加兩市對彼方的吸引力,港股更要強化便利措施吸引「北水」,否則後果堪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