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女防長萊恩被法國總統馬克龍提議為下屆歐盟主席以來,飽受輿論的抨擊,原主席容克亦嘲諷這是一項陰暗的枱底交易。黑箱作業令原本四分五裂的歐盟更加鬧哄哄,真正代表議會意志的兩大熱門齊齊倒灶,更點起了左中右的怒火。歐洲議會將於本月十六日表決主席誰屬,萊恩需獲得最少三百七十六票,然而倘若僅僅壓線當選,她勢必淪為弱勢的歐盟主席。在接下來不足一星期的時間,她需要討好各黨,務求爭取更高得票當選。
由於未能在歐盟分得要職,德國基社盟率先割席,否定萊恩;綠黨亦乘機大撈好處,主席比蒂科夫阻止黨員與萊恩對話,聲稱「這可以令我們七十六席每一票的價值提高」,借勢脅迫萊恩開出更多減排和環保的期票。比氏如此恃勢凌人,與德國的政治形勢有關。綠黨在選舉中與默克爾的保守聯盟平分秋色,大有問鼎下屆總理的資格,才變得充滿敵意,對缺乏綠色政綱的萊恩大大不利。最壞結果是歐洲議會駁回萊恩的提名,廿八國再度展開馬拉松式談判,不但葬送新主席的管治權威,更削弱一體派的實力。
中右保守勢力牢牢掌控歐盟十五年,但議席大減反映不少人都期盼一場權力洗牌,為歐洲注入改革力量。不過,在挑選主席一事上,保守派明顯沒有用尊重回應訴求,反去投靠不透明的政治協商,但求維持現狀,拒絕求變。
歐盟或許迎來半世紀以來第一位德國和女性主席,馬克龍何以出其不意推舉大冷門萊恩做主席?說穿了,政治就是各方利益的妥協,萊恩國際知名度不高,在提名初段並不突出,但最終只有她成為各方都能接受的選項。此外,萊恩對華立場強硬,曾批評中國不願與人讓利,卻要利益不受制約,人權狀況不如理想,有關言論反映西方對華普遍看法,亦迎合歐美遏華的大氣候。
另一方面,馬克龍對萊恩表示支持,背後充滿政治計算,法國先奪歐洲央行行長一職,下一步繼續擴張在歐盟的勢力,默克爾反顯得力不從心,其在歐洲的大權看來已悄悄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