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伊朗臨門叫停 特朗普意欲何為

伊朗擊落美軍無人偵察機後,美國總統特朗普一度批准美軍對伊朗軍事設施進行有限攻擊報復,惟事態其後出現一百八十度逆轉,特朗普臨門一腳取消攻擊指令。有分析指出,這既顯示華府最高決策層的分裂,亦反映特氏在戰與和之間的糾結。

美國今次對德黑蘭「前倨後恭」,速度之快,態度轉變之鮮明,即使以特朗普的標準來說,亦屬異常而罕見。特氏為了解釋其「按兵不動」的決定,甚至不惜為伊朗開脫,稱相信只是個別人士作出的「愚蠢決定」;而為了一架無人機而全面開打,軍事行動本身也「不符比例」。最令特氏尷尬的是,伊朗強調他們事前已多番示警,沒有向附近一架載有三十五人的巡邏機下手,已是十分克制。

舉棋不定 既好鬥又厭戰

由於特朗普決策的高度不確定性,華府會否突然揮軍伊朗,誰也說不準,但高層在主戰還是主和問題上出現分歧,卻是明擺着的事。一方面是鷹派的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和國務卿蓬佩奧,而主張慎重行事的,則包括國防部署理部長沙納漢等軍方高層。沙納漢剛剛請辭,接班人埃斯珀被質疑在特朗普的國安團隊未能發揮重要作用;上任不足三個月、負責指揮中東駐軍的中央司令部司令麥肯齊在國防部亦缺乏有力人士支持,然而博爾頓和蓬佩奧之間亦非鐵板一塊,儘管兩人對伊朗以至北韓的強硬立場一致,但華府政圈一直盛傳兩人面和心不和,一直以各自的方式爭取特朗普的信任。或許正因為兩派之間誰也壓服不了誰,解釋了為何美國對伊政策經常出現反覆。

當然,是否對伊開戰,最終決定權還是握在特朗普之手。特氏的如意算盤是藉退出核協議及對伊進行極限施壓,迫使對方放棄在中東地區發展勢力,惟進展未如理想,這無形中讓鷹派有更大發言權。另一方面,特氏以不讓美軍在國外無謂犧牲作為主要政策賣點,撤軍敍利亞正是這方面的代表作,既「好鬥」又「厭戰」(害怕流失選票),自然舉棋不定。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今日的困局,特氏早該在撕毀合同那刻就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