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拉歐制伊 法國反應冷淡

美國國防部署理部長埃斯珀日前出席北約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的防長會議,期間試圖說服北約盟國在伊朗問題上跟華府站在同一立場,結果備受冷遇。有報道指出,法國國防部部長帕利當面駁回有關建議,警告華府不要讓北約參與海灣地區的任何軍事任務。

法國的這一強硬立場,並不令人意外。法國政府高層接受美國媒體訪問時明言,沒有迹象顯示美國有意跟伊朗進行談判。被問到法國會否參與美國一力籌建的反伊朗「同盟」(alliance)時,該名高層表示,法國有自己的戰略目標和利益;至於目前法軍在波斯灣地區內與美方的聯合行動,包括保護後者的航空母艦,一旦美伊衝突升級時會否繼續,該名高層則以「目前言之尚早」含混帶過。

值得留意的是,山姆大叔今次的「叫價」其實並不高,綜合來說無非兩點:第一是要求北約公開譴責伊朗的「不良行為」,從而推動對方遠離「軍事軌道」;第二是要求成員國參加在波斯灣的海上巡邏,以防止經過該海域的油輪再次遭到攻擊。然而即便是試探的氣球,歐洲也沒有「上鈎」。除了法國,德國及其他主要北約國家都強調伊朗核協議的重要性,並呼籲美國遵守。土耳其官員甚至直言,華府對待德黑蘭,對話遠比制裁效果更好。

特朗普太反覆善變

事實上,歐洲不願跟隨特朗普打擊伊朗的指揮棒起舞,早已不是秘密。法國及德國這兩個核協議簽署國,就曾多番對特朗普「進諫」,促請對方收回成命,不要撕毀協議。及至華府真的退出,歐洲方面為抗衡美國的「二級制裁」,籌建針對伊朗貿易的特殊支付渠道,儘管實際上功效不大,但對華府嗆聲的政治信號已是清晰不過。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的決策以反覆善變聞名,之前空襲敍利亞,英、法兩國「跟隊」已顯得不情不願,德國甚至乾脆拒絕派兵參與,結果特朗普其後突然宣布從敍國撤軍,令盟友們無所適從。今次無人機被伊朗擊落,特氏從「戰」到「和」,更是一天之內變卦。前車之覆,後車之鑑,歐洲人豈能不慎防「跟車太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