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鴻爪:公院病房變雜物房

近日社會亂象叢生,令人慨嘆香港社會真的病了,病得最厲害包括香港的公共醫療系統,千瘡百孔,市民有病可能要輪候多年才可以獲得診治,甚至患了癌症亦要等一年才可以動手術,而患急症的就要在急症室內等十多個小時。流感高峰期,多間醫院內科病房使用率超過百分之一百,有病人甚至要睡在病房走廊,十分尷尬難堪。另一邊廂,在新界某些新開設的公立醫院,就出現病房空置堆放雜物,凸顯公共醫療資源分配不均。

北大嶼山醫院啟用將近六年,院內一百六十張病床,至今只開放一半,部分病房被發現淪為雜物房。天水圍醫院設計容納三百多張病床,但是開幕兩年半,只提供三十二張病床,僅達原先設計數目的一成,其中兩層樓更全層丟空,有病人因床位不足被催促出院。

醫管局對此依舊大耍官腔,稱考慮多項因素規劃公營醫療服務及設施,完全沒有「急市民所急」的態度。醫管局是一座白色巨塔,缺乏透明度,內裏山頭主義嚴重,有些聯網內的龍頭醫院,獲分配更多資源;有些聯網則被邊緣化,缺乏足夠資源,未能提供應有的醫療質素。

資源緊絀,前線醫護工作繁重,容易出現事故,故此流失問題惡化,上年度全職醫生的流失率創下十一年新高。政府一直想把病人推往私營醫療市場,事實證明這一套行不通,市民根本無力負擔高昂的私醫服務。千呼萬喚始推出的自願醫保「雷聲大,雨點小」,與台灣完善的「健保」不可同日而語。

寧願一擲萬億建「明日大嶼」人工島,卻拒絕投放更多資源予公共醫療服務,大白象工程頻頻起,有病睇醫生卻等到死,難怪民怨積累,絕對是政府咎由自取。醫管局本身已是一頭百病纏身的大白象,亟需大刀闊斧改革「急救」,若未能起死回生,另起爐灶總勝過苟延殘喘。